“每一个案件都要用智用力办好”

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干部崔芳当好刚柔并济“多面手”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21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崔芳在上法治课(图/受访单位提供)

人物简介

崔芳,女,汉族,1985年5月出生,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干部,曾任九江市濂溪区人民法院威家人民法庭负责人、审委会委员、员额法官、江西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理事。

她曾是扎根乡村的基层法官,走遍辖区村落,把矛盾化解在田埂之间、屋檐之下。她也是崭露头角的调研尖兵,所撰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成为全国司法裁判的参照标尺。从用真情融化十年信访坚冰,到以专业书写典型判例,她一路走来,身后是一串坚实的足迹——“全国法院调研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全省优秀法官”“新时代赣鄱先锋”……她叫崔芳,系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干部。

从九江市濂溪区人民法院威家人民法庭(以下简称“威家法庭”)到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岗位变了,不变的是她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每一项工作,都要用心用情对待;每一个案件,都要用智用力办好。”

刚柔并济的“多面手”

在崔芳曾经工作过的威家法庭,“全省优秀法庭”的牌子十分醒目。这个荣誉的背后,浸润着崔芳无数心血与智慧。在同事眼中,崔芳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仿佛没有什么疑难案件能难倒她。

2023年,一桩持续了近十年的行政诉讼信访积案摆到了崔芳的案头。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更棘手的是,原告常年信访,心中积郁甚深。

面对这块“硬骨头”,崔芳没有选择简单地开庭、判决。她深知,对于此类案件,一纸判决或许能了结程序,但无法真正抚平当事人心中的褶皱。她创新采用“柔性司法”的理念,将工作重心放在“庭外”。那段时间,崔芳的办公室常常灯火通明。她一次又一次地约见当事人,倾听对方的诉求,不厌其烦地释法说理,用的不是生硬的法条,而是通俗易懂的共情语言。“我们要把法理、事理、情理都说透,让当事人感受到法院是在为他‘寻路’。”崔芳这样对团队成员说。

崔芳主动联系涉案行政机关,在法律框架内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并总结出厘清实质争议点、抓住救济关键、凝聚实质解纷共识、巧借力疏通堵点及判后回访“五步”工作法。

原告接过那份满载诚意的解决方案时,眼眶湿润了。不久后,他给法庭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秉公执法 司法为民”八个大字。这起案例,也被评为江西省实质性化解行政纠纷的典型案例。

“不管是疑难复杂的案件,还是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她总能够不畏其难、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地把案件处理好。”提起崔芳,濂溪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剑赞不绝口。

在刑事审判领域,崔芳展现了她“刚”的一面。在办理冯某某养老诈骗案时,面对骗子将“黑手”伸向老年人“钱袋子”的行径,她严把证据关,准确界定罪名,该案还被评为2022年江西省打击养老诈骗典型案例。

崔芳的“刚”中始终带着“慎”。在审理刘某职务侵占案时,她发现涉案企业因内部管理存在漏洞而蒙受损失。如果就案办案,判决生效即可,但崔芳想得更远:“惩罚犯罪不是目的,帮助企业挽回损失、堵塞漏洞,实现健康发展,才是办案的关键。”她专门针对该企业的管理问题发出司法建议,帮助企业整章建制。该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2023年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典型案例,达到了“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无论是耗时费心的行政纠纷,还是关乎民生的刑事案件,崔芳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把自己代入当事人的位置,就能理解他们的焦虑和期盼。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用专业和温度回应这份期盼,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崔芳如是说。

源头治理的“实干家”

如果说善于办理疑难案件展现了崔芳的“深度”,那么她在威家法庭推动的源头治理工作,则体现了她作为基层司法者的“广度”与“前瞻性”。她深刻地认识到,法院不能只做矛盾纠纷的“终端裁决者”,应成为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前端排头兵”。

威家法庭的会议室里挂着一张特殊的地图。崔芳要求团队为每个案件建立台账,并“下沉”到具体的村组。这张地图,就是她的“作战沙盘”。

崔芳定期带领审判团队深入这些村组走访调研,与村干部、村民拉家常,从田间地头获取真实的社情民意。通过对审判数据的深度分析,她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矛盾多发的领域和趋势。之后,一份份沉甸甸的《辖区矛盾风险预警与分析报告》被呈送到辖区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的案头。

“比如,我们发现某个时间段,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增多,就会立即向政府报告,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这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一手’素材,将纠纷消融于未发之时。”崔芳解释道。这种模式,让法院从单打独斗的“终端裁决”,转向党委、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及法院合力推进源头治理。

为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023年12月,崔芳和团队又想出了一个新点子——在威家镇“五村一社区”放置“问法必答”手册,里面不仅有通俗的解答,还附有法庭的联系方式。村民们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找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通过‘问法’提前预知矛盾点,通过‘答疑’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崔芳介绍。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摩擦升级为对簿公堂的官司。

耕耘自有收获。在崔芳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威家法庭辖区的“无讼村”连续三年增加,从2021年的149个增长到2023年的177个,而案件逐年递减。威家法庭也因此两次获评“全省优秀法庭”。

知行合一的“追梦人”

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仰。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法官,崔芳深谙此理。她不仅是案件的裁判者,更是法治精神的“播种者”。

作为濂溪区外国语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崔芳将普法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她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普法方式。对于中小学生,她开设了“操场法治”课,将法律知识融入游戏和互动中。对于老年人,她借助重阳节精心策划“情暖夕阳 法护老人”活动,通过自编自导的情景剧拆解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增强他们的防骗意识。

近两年,崔芳送法进校园十余次,覆盖师生3000余人。每一次普法,她都认真准备,力求贴近生活、生动有趣。一名听过她讲课的高中生说:“崔法官的课一点也不枯燥,她让我们觉得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有力武器。”

在崔芳看来,法庭与书斋是法官提升能力的两个支点。她始终秉承“以调研促审判”的理念,是知行合一的“追梦人”。

办案之余,崔芳最大的爱好是阅读和写作。她的办公室和家里,堆满了各种法学书籍和期刊。她常说:“一个复杂的案件只要深入挖掘,不仅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能提炼出对今后类案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则和经验。”

崔芳参与撰写的关于环境资源刑事审判的调研报告,获得全国法院优秀业务成果一等奖;她参与的一个重点课题,获评2023年全国法院优秀重点课题……26篇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的调研文章,是她无数次挑灯夜战的成果。2024年,她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调研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称号。

2024年9月,崔芳告别工作多年的威家法庭,任职于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从直面当事人的一线审判工作,转向为审判执行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的调研指导。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崔芳到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后,带着大家一起写调研文章,并指导修改学术论文选题与提纲论证等。她多次就如何撰写案例、如何提高调研能力等问题,到基层法院进行面对面交流。2025年,在她的指导下,九江全市法院共有9个案例入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2个案例入选案例库,8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项。

崔芳在基层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的调研功底,将成为她在新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的宝贵财富。

(文/记者王白如)

编辑:聂琪

校对:陈卫星

复审: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