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 精准调解解“心结”
崇义县横水镇邱联钧调解工作室9年调解纠纷700余件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8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邱联钧(左二)在化解纠纷(图/记者连永成)

10月27日,记者在崇义县横水镇采访时看到,不少群众走进镇综治中心时第一句话就是:“老邱在吗?”在当地,“有纠纷,找老邱”这句话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头禅”。
“老邱”名叫邱联钧,今年64岁,从事调解工作30余年,曾获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一级人民调解员”等称号。2016年,横水镇成立了全县首个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邱联钧调解工作室”。9年来,该调解室共调解纠纷700余件,调解成功率超过96%,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个一”精准调解
横水镇鱼梁村与碧坑村因对一块山林的所有权争执不下,让一笔134万余元的林地征用补偿款的拨付搁置多年。今年7月3日,在崇义县综治中心调解室,这场历时20年的纠纷终于落幕。两个村的代表在邱联钧的主持下签订调解协议书,约定补偿款按照“七三开”的比例分配,补偿款顺利拨付。
这起纠纷源于20世纪80年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的模糊边界。此前多轮调解均因依据不足而告吹。“双方都拿得出几十年前的依据,但地名、边界在现场根本无法精确指认。”邱联钧回忆道。
面对这块“硬骨头”,邱联钧没有放弃。他带着团队多次实地勘查,邀请村干部、横水镇林业工作站工作人员、崇义县法律顾问等9人组成“会诊团”,反复研判。最终提出解决方案:既然山林已被征收,不如搁置争议,协商分配补偿。
“我们帮他们算了一笔经济账,打官司得一年多,还得花不少钱,不如各退一步,把钱实实在在分到手里。”邱联钧说。
他熟练运用“三个一”工作法(一张信息网、一个会诊团、一个调解组),先通过“信息网”摸清矛盾实质,再召集相关部门“会诊”,最后以“一名调解员+一名‘五老’代表+一名专业干部”组成调解组,形成精准高效的“信息闭环”。
“‘三个一’其实就是信息精准、力量精准、方案精准。”邱联钧笑着总结,如今这一工作法已成为横水镇调解工作的“标准动作”。
用“算账法”打开僵局
邱联钧常说:“调解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要帮他们算明白账。”
今年7月,邱联钧调解工作室受理了一起跨省民间借贷纠纷。当地居民巫女士借给同村好友8万元,对方多年未还,而且因远嫁浙江导致巫女士维权困难。邱联钧通过微信组建“线上调解室”收集证据,并联动村干部劝导借款人父母。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借款人父母先行代偿5万余元,余款分期支付,协议经司法确认生效。
在许多类似案件中,邱联钧总是用“算账法”打开僵局。“请律师要花钱,来回跑几趟,至少几个月;调解成功,今天就能解决,还不伤和气。”这几句朴实的话,比大道理更有说服力。最终,群众往往在“明白账”中达成共识。
横水镇综治中心干部笑言:“群众最怕打官司‘耗不起’,老邱用成本分析法,让他们心服口服。”2024年,崇义县人民法院委派邱联钧调解工作室先行调解案件66件,成功调解39件,以高效解纷实践成为县域“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支点。
“解心结”以理服人
“有的纠纷不是案子难,而是人心难。”邱联钧常说。
几年前,横水镇阳岭居委会居民陈某因工受伤,被认定为七级伤残。企业已赔偿,但陈某仍认为“不公平”,多次信访。案件交到邱联钧调解工作室后,邱联钧没有急着谈钱,而是先请心理咨询师介入。“先治心,再讲理。”几次心理疏导后,陈某情绪稳定下来,愿意听调解方案,最终与企业达成新协议。
“以前调解就是坐堂问案,现在要懂心理。”邱联钧说,“老百姓不是不讲理,只是心里有结。”
如今,横水镇调解体系中已常态化配备心理咨询室和心防服务团队,实现了从“化纠纷”到“解心结”的转变。
如今,老邱学会了用AI软件查法律依据、算赔偿标准,但他最看重的仍是“人心”二字。“技术在变,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变。”他说。
(吉冬玲 刘中华 记者连永成)
编辑:聂琪
校对:衷丽萍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