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接警 巡中处警
南昌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巡处一体化”守护城市平安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7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民警开展日常巡逻(图/受访单位提供)

“南昌之星”摩天轮孜孜不倦地轮转,万寿宫人群熙攘热闹非凡,秋水广场夜幕下喷泉随音乐起舞……英雄城脉搏昼夜不息,在这幅跃动的城市图景中,伫立着一个个全时运转的街面警务站。这不仅是街面上醒目的“平安灯塔”,更是南昌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开展“巡处一体化”机制改革的前沿阵地。
今年3月起,南昌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从试点运行,到如今全面铺开街面警务站“巡处一体化”机制,街面警务站由单一的“动中备勤、武装快反”转变为多元的“主动接警、巡中处警”模式,实现了街面防控能力的跨越式提升,让平安以更可见、可感的方式融入城市脉搏。
主动接警 响应快一步
“巡处一体化”机制改革之前,街面警务站多以“动中备勤”的待命状态,为及时处置极端警情提供高效专业的武装快反力量。如今“巡处一体化”赋予警务站“主动接警”的职能,充分发挥街面屯警的最大效能,街面警力成为第一时间响应和处置的先锋手。这一转变不仅实现了街面快反和警情快处的有机结合,为基层派出所减负增效,更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据统计,今年3月至10月,17个街面警务站共接处警7846起,其中派警6589起,自接警1257起,应处警情自处率达到81.76%。
11月5日,辖区群众将一面锦旗送到铜锣湾广场警务站。事情要从4天前深夜的一次接处警说起。11月1日1时,红谷滩区一居民因住处周边夜间装修噪声扰民报警投诉。铜锣湾广场警务站执勤民(辅)警迅速抵达现场调解,一方面安抚居民情绪,一方面对施工方进行法治宣讲。经调解,施工方当场暂停作业,承诺改为白天施工。这起纠纷被快速化解在街头,展现了警务站从“被动备勤”到“主动处置”的实效,赢得群众的真诚赞誉。
巡中处警 服务零距离
围绕辖区治安特点,警务站划分动态快反责任区,在车站、广场等人员密集区精准布警,通过步巡、车巡、电动自行车巡结合,大幅提升街面“见警率”与“管事率”,让巡逻警力成为群众“看得见的安全感”。
9月8日晚,一名七八岁的男孩放学后未等到爷爷,竟独自从新建区往西湖区家中走。岭口路警务站民警巡逻时发现孩子,当即联系其父母,同时沿路找到焦急寻孙的爷爷,并将二人平安送回。10月3日,一位九旬老人在摩天轮附近与家人走散并摔倒,岭口路警务站接到群众求助后,迅速赶往现场安抚老人,同时联系已报警的家属,帮助他们一家团聚。11月5日,南昌东站警务站帮助一名迷路老人找到家人……这样的暖心场景,在巡逻途中时常上演。
此外,警务站还在夜间巡逻中开展“拉门护安”专项行动:主动排查停放车辆安全隐患,及时通知车主锁闭车门。仅今年9月,提醒车主锁车门的数量近600次,有效预防了车内财物失窃事件的发生。
科技强警 工作提效能
“巡处一体化”的背后,科技是关键引擎。街面警务站依托“巡逻防控三张图”实现精准指挥调度,让服务与处置更高效。
9月的一天,胡同学敲开乐盈广场警务站的门:“我的手机在榴云路和菊圃路附近掉了,能帮我找一下吗?”执勤民警立即调取“巡逻防控三张图”开展寻物工作,通过公共视频,锁定一名捡拾手机的女士,再联动辖区派出所联系对方,最终帮胡同学找回手机。这个“手机回家记”,正是科技赋能基层警务的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街面警务站顶部的无人机巢也正成为“巡处一体化”的空中力量。无人机日常在早晚高峰时段、人员密集区域开展自主飞行,与地面警力密切配合,形成“空地联动”机制,实现处置重要警情、守护低空安全等多个警务实战应用场景,切实赋能街面警务站的常态化工作。
从“主动接警”提速响应,到“巡中处警”贴近民生,再到“科技赋能”提升效能,南昌特巡警支队的街面警务站,正以“巡处一体化”的生动实践,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落在实处,为英雄城的平安华章再添新篇。
(张文振 首席记者龚辰欣)
编辑:聂琪
校对:陈卫星
复审: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