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呼唤更多“卷尺哥”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4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陈学权
近日,深圳市民“卷尺哥”在网络走红。他手持卷尺行走街头,专注测量路面不平、设施破损、绿植占道等城市“微创”问题,并用短视频让问题清晰可见。面对“卷尺哥”的精准“挑刺”,深圳相关部门展现出鲜明的法治担当——不推诿、不回避,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网友纷纷点赞:“别问,问就是已处理。”
松动的地砖、破损的井盖、被占用的盲道……这些看似琐碎的城市细节,实则是检验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试金石。在不少市民仅止于口头抱怨时,“卷尺哥”却将监督权转化为具体行动,主动担当起“行走的质检员”。他带着一把卷尺、一部手机,头戴头盔、腰挎小包,以标志性的装束穿行于城市街巷,两年间发布千余条监督视频,而他的“随手拍”总能获得“秒回应、快整改”。
事实上,每个城市都不乏像“卷尺哥”这样的热心市民。关键在于,城市治理体系能否为公众监督提供畅通渠道,能否将群众反映转化为依法行政的具体实践。据统计,“卷尺哥”反映的市政问题平均三天内即可得到有效处理,部分问题甚至当天解决,“依法整改、及时修复”已成为常态。有“挑刺”的勇气不易,有“听劝”的胸襟更显珍贵——这正是法治精神在城市治理中的生动体现。
“卷尺哥”手中的卷尺,不仅丈量着道路的平整度,更丈量着城市治理的法治精度与民生温度。这种温度,凝结于毫米级的测量数据中,彰显于全民参与的监督实践里,更扎根于制度保障的法治土壤上。一座追求卓越的城市,既需要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也需要健全的法治环境和灵敏的民生“感应器”。这个“感应器”,既需要更多的“卷尺哥”主动校准,更需要完善的制度设计加以呵护。
当“依法整改”固化为城市治理的常态,当法治思维融入每一个治理细节,我们的城市必将更宜居、更文明。这是法治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也是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编辑:聂琪
校对:陈卫星
复审: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