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孕育了3000多家企业6万余名从业者,占全国疏浚市场40%份额——

一个小城的“管道经济学”

来源:  江西日报     |    日期:  2025年11月12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市政疏浚设备博览会现场,一些“黑科技”产品备受瞩目。通讯员 魏东升摄

城市的地下管道网络,就像人体的血管脉络,维系着城市日常运转的顺畅与活力。当你看到堵塞的下水道被迅速疏通、积水的路面重现整洁时,或许不曾想到,这群高效的“管道医生”,大多来自长江入赣第一城——被誉为“中国疏浚之乡”的瑞昌市。

从街头巷尾的疏通服务,到辐射全国的科技研发,从一线城市的大型市政项目,到边远县城的管网民生工程,这座总人口46万的小城,走出了6万余名疏浚从业者,孕育了3000多家疏浚企业,占据全国40%市场份额。

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疏浚服务网点背后,有许多瑞昌人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疏通了城市的“血脉”,也打通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抱团起步

中国城市化进程催生了对管道疏浚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瑞昌疏浚产业还只是零星的“个体户生意”。彼时,行业门槛较低,投入少,来钱快,只要花几百元购置一台简易疏通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就能承接居民家庭、餐饮店铺的管道疏通业务。

瑞昌市高丰镇高丰村李家垅村小组,是名副其实的“疏浚村”。全村111户共365人,70%的劳动力投身管道疏浚行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外从事管道疏浚业务的人。

2020年,李家垅村筹备新村建设,村民从事疏浚行业积累的专业优势,直接转化成新村建设的“硬核动能”。拥有多年管道施工经验的李东生,带领村民主动承接新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把在外做疏浚的技术和标准带回家乡。村民李广庆负责具体施工,从管网设计到现场铺设,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专业规范推进。330米主管每隔30米左右设置检查井,780米支管用小井衔接,方便后续维护;管网底部用机制黄砂垫底,再覆盖回填。一整套流程下来,不仅比外聘施工队更懂需求、更省成本,还保证了工程质量,成了当地产业反哺家乡的典型案例。

不只李家垅村,整个高丰镇都是瑞昌疏浚产业的发源地。如今,该镇有7000余人从事疏浚相关工作,业务范围从早年的瑞昌本地,逐步拓展到江西全省,再到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产业的壮大,离不开瑞昌人吃苦耐劳的韧劲,也离不开“传帮带”的传统。早年出去闯市场的人,赚到钱、学到技术后,总会带着亲戚邻里一起干,哥哥教弟弟操作机器,丈夫带妻子跑业务,父亲传儿子施工技巧,“夫妻档”“兄弟档”“家庭档”的灵活模式遍地开花。就这样,高丰镇的疏浚从业者越来越多,逐渐辐射到洪下乡、花园乡、肇陈镇等周边乡镇,一支庞大的瑞昌疏浚大军逐渐成形。

这种抱团闯市场的默契,让瑞昌疏浚在全国市场慢慢站稳了脚跟,为后续的产业升级和品牌化发展,埋下了坚实的种子。

产业升级

10月27日,第五届中国(瑞昌)市政疏浚设备博览会暨2025中国国际管网展览会—瑞昌站开幕,全国疏浚行业的知名企业与装备制造商齐聚瑞昌,共话创新,共谋发展。展会上,瑞昌本土企业带来的自主导航清淤机器人、高清管道潜望镜、AI智能检测机器人等行业领先的“黑科技”产品备受瞩目。

在江西中仁惠恒水务有限公司的展区,“瑞昌市智能排水管理平台”演示大屏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参观。

“这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综合管理系统,可以为地区提供定制化服务。”公司创始人吴钦拿着平板电脑,在屏幕上轻轻一点,“我们的平台就像是给城市地下‘血管’装上了‘智慧大脑’,在排查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市政排水管网、GIS(地理信息系统),实时采集水位、流量、氨氮等关键指标数据,并基于大数据算法进行趋势预测与异常诊断,实现信息化、账册化、智慧化管理,满足日常管理、应急抢险等功能需要。”

作为瑞昌第二代疏浚人,吴钦亲眼见过传统疏浚的苦:过去,工人钻进狭窄的井下清理淤泥,不仅效率低,还常面临有毒气体、管道坍塌的风险。更令人头疼的是管理难题,地下管网问题复杂多样,传统的数据收集与管理方式缺乏系统的整理分析,导致后续维护时往往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力,事倍功半。

“我父辈那代人,靠‘不怕脏、能吃苦’闯下了‘中国疏浚之乡’的名头。现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是还单纯依赖体力和经验,迟早会被时代淘汰。”站在产业转型的风口,吴钦有了研发智能平台的想法。为了让平台更贴合行业需求,他带着团队去工地调研,深入了解一线工人的操作习惯。“纯技术公司做的系统,有时工人用着不方便。我们做工程出身,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所以平台操作特别简单,工人培训半天就能上手。”

近年来,瑞昌市通过科技赋能,加快推进疏浚产业从传统服务向高端装备制造、管道检测修复、智慧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跃升,陆续引进并自主研发了干湿分离设备、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等高性能核心装备,与大数据驱动的智慧管廊系统深度融合,逐步构建全链条技术体系,持续提升市政设施的运维效能。

生态共赢

今年是江西新超管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智贵第四次来参加中国(瑞昌)市政疏浚设备博览会。

“我们公司在新余,但和瑞昌的渊源非常深。我们主营非开挖管道修复材料,本身就处在疏浚产业的上下游,一来二去就和瑞昌企业结成了‘铁搭档’。”一聊起合作,杨智贵便打开了话匣子,“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我们看重的是专业性。瑞昌企业在这一行扎根多年,技术扎实、经验丰富,跟他们合作,我们很放心。”

杨智贵观察到,这些年瑞昌从事疏浚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抱团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人才与信息资源的共享上,更在技术协同与设备升级中不断深化,推动整个行业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迈进。去年,他在外地考察项目,当地政府部门遇到了湖底管道漏水的难题,本地公司束手无策,只好向他求助。杨智贵联系上曾经合作过的瑞昌施工队,对方深入了解情况后,迅速拿出解决方案,问题很快迎刃而解。“瑞昌的疏浚企业分工细致,不管遇到什么难题,总能找到懂行的人帮忙。”

高效协作的背后,离不开日益成熟的产业平台支撑。2018年9月,在瑞昌市政管道疏浚企业的牵头推动下,江西省管道疏浚行业协会成立。经江西省民政部门批准,这一覆盖全省的行业组织最终落户瑞昌,有效整合了行业资源、凝聚了发展合力。目前,协会已汇聚全省300多家上下游企业。

近年来,瑞昌市围绕“建平台、聚资源、树标准、延链条”的思路,系统推进疏浚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将其打造为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特色产业。该市高标准建成5万平方米的疏浚产业配套中心,并规划230亩统规统建的疏浚装备产业园,为企业提供“拎包入住”服务,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快速投产。同时,瑞昌市通过租金减免、融资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运营压力,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