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来寻桃花源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客户端 | 日期: 2025年10月31日 | 制作: 贾辛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我心里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陶渊明诗文中,一个在我的家乡庐山康王谷。
为寻找一个关于陶渊明“心灵故乡”的答案,我再次来到山柔水媚的康王谷——庐山桃花源景区。相传,这里便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创作原型。
眼前的山越来越大。副驾驶座上,放着一本翻毛了边的《陶渊明集》。风吹得书页簌簌响,像是清风与千年前的陶渊明在对吟。熟悉的山谷,熟悉的草木泥土气息,飘进车窗,吻在我脸上。一条小溪缓缓流过,小溪的一侧是错落有致的村庄,一侧是窄得刚好通过一辆车的山路。这样的狭窄,偏偏成了陶渊明理想乐园的入口。
只见远处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漫入空气。一位老农扛着锄头,从田埂走来。我们微微点头,像是和邻居打招呼。水声潺潺,我沿着溪水向上游走。这里没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奇景,只有些我叫不出名字的灌木杂草,自由自在地生长。
阳光透过叶隙,洒下点点金光。信步走着的我忽然停住了脚步,停在溪水转弯的地方,目光追随着水流,落在一处极窄的山石缝隙——溪水,便是从“初极狭,才通人”的缝隙里流出来。
在这一瞬间,我浑身一震。之前淤塞的思绪,被水流冲开。
指间溪水冰凉,想起史料记载,义熙四年六月,一场大火把陶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烧尽。正是在这场大火,把诗人从田园牧歌里烧醒。或许,真正的故乡,要经过火的洗礼才能显现。桃花源的模样,从此在他心里越发清晰——用文字在精神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此时的我,在寻幽访胜,也是在给自己的灵魂找一处安放之地。
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那“初极狭,才通人”,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路,分明是一个人,在尘世中跌撞碰壁之后,内心那条痛苦的通道;是他在彭泽县令任上,看着上司派来的督邮那张倨傲的脸时,内心的屈辱与挣扎;是他“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的茫然和困顿。在绝境中,陶渊明看到的“仿佛若有光”,是他灵魂深处闪现的一点微光,一点不肯与世浮沉的和对自由的倔强渴望。他在挣扎求索之后,下定决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与那个不堪的“我”彻底决裂。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正是下定这番决心后,内心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开阔。原来,桃花源从来不在庐山,它筑在陶渊明的心里。是他用人格和理想,一砖一瓦,在精神的荒原上,为自己建造的最后堡垒和心灵的故乡。
暮色沉甸甸地压下来,天完全黑了,山谷像一口深井。远处,村里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来,黄澄澄的。我转身,向来处走去,脚步踏实,一步步碾过地上的灯影。
你若来寻桃花源,别嫌路太窄。
(胡建华 庐山市应急管理局)
编辑:贾辛
校对:陈卫星
复审:程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