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背村的“四季歌”
来源: 江西日报 | 日期: 2025年10月29日 | 制作: 贾辛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胡记者,村里的新余蜜橘正卖得火呢,全出口到越南,快来看看吧!”新余市仙女湖区仰天岗办事处港背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平在电话那头“催”。
今年春节后记者曾到港背村采访,张海平当时自豪地介绍,港背村“四季歌”唱得好,“春种菜、夏采莲、秋摘橘、冬收药”,一年四季无闲人。
10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港背村丰相蜜橘种植基地欣赏“丰收之歌”。一到基地门口,只见两部大型冷链物流车并排停放,三四十名村民在数条传送带上挑拣、装筐、上车,一筐筐橘黄的果子被装上大货车。
另一边,一辆辆三轮摩托车满载蜜橘,沿着土坡驶来,果香四溢。
连绵起伏的山坡,渲染着连绵起伏的橘黄。100多名村民穿梭其间,手起橘落,很快就蜜橘满筐,劳作的笑声四处荡漾。
丰相蜜橘种植基地负责人刘凯说:“今年蜜橘大丰收,产量预计达40万公斤,比去年增加15万公斤。”蜜橘丰收,也带动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刘凯介绍,基地有600多亩蜜橘,除去给村集体带来土地流转收入,也给20多名村民带来相对固定的务工收入。
村民罗新平三轮摩托车一停稳,就忙着卸果子。“我们骑摩托车运蜜橘,每天工钱400元。采摘人员每筐工钱4.5元,一天能拿到300多元。挑拣装筐的,一天工钱110元。我家两口子都在基地务工,年收入有2万多元。”
港背村的蜜橘不愁卖。基地跟水果经纪人刘海水合作多年,蜜橘全部发往越南。“昨天发了2车蜜橘,今天又是2车,一车就是25吨。”
张海平笑道:“港背村的蜜橘,就是这样走出国门的。”看来,港背村的“蜜橘之歌”唱得挺好的。
“秋摘橘”之前,是“夏采莲”。港背村种莲大户章妙峰说,莲子采完不久,蜜橘就熟了,随后葡萄柚、果冻橙也将登场,基本上是“无缝衔接”。
2018年,章妙峰从广昌引进莲种,种植了130亩,当年种,当年收,成为增收致富的好宝贝。一亩田可采5000多个莲蓬,收入约3000元。
章妙峰是村干部,让他更高兴的是这个莲子基地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能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我们村历来重视产业发展,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想扩大规模,或者带动村民种莲子,把‘采莲之歌’唱得更响。”他说。
夏往前就是春。春天是港背村村民最忙碌的季节。港背村可是新余市有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这里的春天似乎来得更早——村民赶在腊月前,就把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种子种下地,连春节都在菜地里忙碌。
张海平说,港背人专业种菜有40多年历史,全村900户,蔬菜种植户超200户,种植面积600多亩,年收入超600万元。
港背村村民种菜有自己的门道——市场触角敏锐。他们勤快,善于打时间差,能把蔬菜生长周期往前赶,露天时令蔬菜提前上市,卖上好价钱。
村民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种植品种。村民温发根告诉记者,菜农与蔬菜批发商长期合作,能及时掌握市场风向,他经常引进新品种试种,卖得好大家就跟上了。
大众追求吃得健康,港背人就重点种植有机蔬菜。在该村田间地头,到处堆放着一袋袋鸡粪、菌菇废渣等,菜农们各显神通,从市场买进这些生态底肥,让港背的土地更松软营养、港背的蔬菜更水灵清甜。
为持续唱好“蔬菜之歌”,村两委积极引进客商,发展设施农业。目前,村里已建起近百亩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还将依托蔬菜产业,尝试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冬天,港背村的山地也没闲着。近年来,村里引进客商发展中药材产业,目前粉防己、白及、黄精种植规模达350亩。
中药材基地负责人黄志平说,去年冬天,基地采收了第一批黄精,用工多的时候,可以安排70多名村民务工。记者在现场看到,粉防己爬满藤蔓绿意盎然,白及在秋阳下透着精气神,今年的丰收基本已成定局。
春种菜、夏采莲、秋摘橘、冬收药。如今,乡村振兴产业在港背村愈发多元,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全村1000名常住人口,只要具备劳动能力,都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港背村的“四季歌”,确实唱得有滋有味儿。因产业发展好,港背村曾被评为新余市乡村振兴工作综合先进村,张海平也因在乡村振兴中敢担当作为,获得2025年度全省“新时代赣鄱先锋”称号。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光华)
编辑:贾辛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