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实践聚合力 法治文化润赣鄱

全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会交流发言集萃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客户端     |    日期:  2025年10月22日     |    制作:  何山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10月16日,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会在南昌召开

江西以品牌引领、非遗融合、阵地筑基、红色传承、古训赋能等多元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10月16日,全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会在南昌召开,抚州市、九江市、鹰潭市、赣州市、上饶市婺源县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分享各地立足特色、创新实践的鲜活经验。

抚州:

唱响“奉法抚民·扬德润州”品牌

抚州市以“奉法抚民·扬德润州”普法品牌为核心,突出“三创”理念打造特色普法体系。创设“法仔”“梦囡”卡通形象及表情包,还有53处“有法帮你”打卡点增强辨识度;创新融合厚植底蕴,开展“非遗+普法”实践,创作白浒窑、蛋雕等非遗法治作品50余个,采茶戏、孟戏等法治节目23个;创建平台扩大传播,推出《抚“周”说法》栏目,84期节目观看量超800万人次,获“赣法云”等平台转载。

围绕“三化”方案拓展法治文化新形态。体系化建阵地,将法治阵地纳入城乡规划,建成法治公园17个、法治广场22个、法治阵地1300余处,12处获评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处为省级青少年基地;本土化育元素,实施“四色”建设,依托红色资源、景区、古村及示范村,打造红色、生态绿、古色法治阵地及1000余个“司法蓝”法治橱窗;多元化强功能,临川区定期开展法治活动助力街区建设,金溪县建“本心”反邪教工作室,宜黄县设“法治超市”“外卖普法驿站”服务新业态群体。

探索“三全”模式推动惠民实效。全市域征集作品,举办两届法治文化活动,创作动漫、微电影等200余部,《三十一》获司法部微视频大赛一等奖;全媒体宣传覆盖,通过抖音直播、乡村“大喇叭”及普法快板、戏曲等开展文艺巡演80余场次;全要素参与服务,培养“法律明白人”近5.7万人,免费服务66万人次,推出“法仔”AI机器人及“法进万家”服务群。

九江:

非遗刻法魂

文脉润民心

九江市以“非遗+法治”普法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走深走实。

聚力擘画“一县一品”蓝图,与市文广旅局联动提炼非遗普法要素,以剪纸、布贴画等静态美术类项目启动试点;召开非遗法治作品展示交流会,推动普法人员与非遗传承人同台展演、互学互鉴;明确“一县一品”目标并写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从改革层面推动全域品牌建设。

突出“内容为王”动静融合,形成“一县至少一品牌”格局,运用竹编、漆扇等静态载体及西河戏、采茶戏等动态载体共22类,创作作品200余个;2024年以来,聚焦法治主题打磨曲艺类作品,新增精品13部,其中2部鼓书分获全省学法用法微视频二、三等奖,2部西河戏被《焦点访谈》等央视栏目报道;从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中遴选培养“法律明白人”26人,通过法治与文艺双培训提升创作效能。

深化“流量变现”惠民实效,近三年开展融合活动300余场次,如宪法宣传周非遗法治展区、网络普法展演等,线上线下吸引观众超1000万人次;推动展演走进农村、社区,13个县(市、区)同步开展特色普法活动;在30余所学校开设法治剪纸、盘纸等非遗普法课,创作《西河娃娃唱普法》等作品进校园,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等节点开展“巧手剪法治”等主题活动,深受青少年喜爱。

鹰潭:

构建法治文化

建设“三大阵地”

鹰潭市以构建“实体、网络、品牌”三大阵地为抓手,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形成“全域一品牌、一区一特色”新格局。

实体阵地全域覆盖,将法治阵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公共文化体系,构建“市—区—乡—村”四级网络,推进“一区一品”工程:贵溪实现中学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全覆盖,余江实现行政村法治广场全覆盖,月湖区实现“一社区一法治景观”。2021年以来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综合性法治公园8座、专业主题公园12个、教育场馆21处、青少年基地35处、小微阵地300余处,绘制成法治资源电子地图实现“一图尽览”。

网络阵地有声有色,打造“报、网、端、微、屏”全媒体矩阵,开设广播电视法治节目及“领导干部法治访谈”等10余个专栏。联合新法治报社建成“一网两微”新媒体矩阵,整合200余个政务账号,“法治鹰潭网”获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十佳政务新媒体”。培育“马法官讲堂”抖音品牌,制作短视频200余期、浏览量破3000万人次;“向阳花直播课堂”惠及妇女儿童20万人次;“法治鹰潭”小程序用户超20万。建成全省首个微短剧影视基地,创作《错位辩护》等作品播放量超800万次,公共视听屏实现法治广告“随处可见”。

品牌阵地有为有位,打造“学法旅游看鹰潭”品牌,举办“学法送票游江西”活动;建成红色法治文化馆和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推出“铜与法”“道与法”等“法治+非遗”产品,“法治文艺轻骑兵”巡演乡镇全覆盖并入围“新时代江西十大法治实践”提名。融合基层治理形成“逢四说事”“余江大嫂”等品牌,办事依法、遇事找法风尚渐成主流。

赣州:

红色法治“宝库”

赋能赣南振兴

赣州以红色法治文化传承为核心,推动保护、宣传与转化深度融合。

系统保护筑牢根基:立法先行,2019年率先出台《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明确非国有革命遗址政府修缮责任,革命遗址保存率从14.06%升至62.33%,瑞金红井旧址群等红色法治遗存得到完整保留;机制护航,将“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法治文化”写入法治建设规划,强化红色项目行政合法性审查;深化研究,开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史研究,专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史》纳入中宣部重大选题,《中央苏区法律文本整理汇编》列入中央依法治国办出版方案。

宣传浸润红色文化:建强实体阵地,建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等精品展馆,1个国家级、9个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及27个县(市、区)红色法治阵地形成苏区覆盖集群;融入红色旅游,纳入“红色摇篮·革命赣南”精品线路,司法人民委员部旧址群年访客达200万人次;创新传播形式,推出《长征第一渡》等力作,试点红色法治直播,组织律师、学生现场讲红色法治故事。

成果转化惠民赋能:深化基层治理,打造“客家矛盾客家调”“打铁佬”等调解品牌,建成全国首个跨省市(赣州-深圳)社区矫正协作平台;护航经济发展,推行企业“安静生产期”制度,2024年通过行政执法减免责“四张清单”为企业减免罚款1.32亿元,行政复议窗口避免经营主体损失2100余万元;法治为民提质,出台《赣南脐橙保护条例》等14部地方性法规,开展“有法帮你”服务,发展涉外法治。

婺源:

以古训润心强治理用文化赋能促振兴

婺源县李坑村作为朱熹故乡,传承《朱子家训》“德法兼治”智慧,实现从“乱”到“治”的蝶变,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年均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收益2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3000元增至3.5万元。

以村规民约立德,促传统落地。2017年景区因乱象关停后,村“两委”牵头成立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形成涵盖河流管理、农民建房等22条村规民约。在明清申明亭张贴村规民约及“红黑榜”,红榜表扬先进、黑榜通报违规,村民互督互提醒,不文明现象锐减,环境显著改善。

以家风家训养德,焕文化生机。开展“立家训、晒家风、家训挂厅堂”活动,引导村民结合朱子文化提炼“勤劳守法”“邻里团结”等家训,收录村史馆成文化财富。评选“最美家庭”“孝老爱亲”等八类“李坑印象”先进代表,以榜样带动美德融入日常。建村史馆展示传承,定期举办家风讲座、志愿服务,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村民道德文明素养。

以文化阵地促德,让润物无声。打造法治文化广场,设宣传栏、显示屏及法治文化牌;在“法律明白林”每棵树挂法规二维码,扫码即可学法。法治长廊展示16户“李坑印象”先进事迹,德治长廊设儒家十德及典故,警示以德治村。自2019年开设德法讲堂,结合传统伦理解读法律;驻村干警、法律顾问深入田间地头普法,让法治文化潜移默化走进人民心中。(文/淦丹丹 图/江西省司法厅提供)

编辑:何 山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