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疏散!拿灭火器!”

高安一纺织企业设备起火 14名员工上演教科书式初期火灾扑救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客户端     |    日期:  2025年10月16日     |    制作:  何山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浓烟骤起,火苗蹿出,价值百万元的生产线危在旦夕!关键时刻,14名员工临危不乱,化身训练有素的“准消防员”,拿起灭火器、接上消火栓,在2分钟内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初期火灾扑救,成功遏制火势蔓延,守护了车间安全。

7月21日,这场发生在江西雅星纺织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星纺织”)的“虚惊一场”,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企业多年如一日筑牢安全防线的必然结果。

众人合力灭火(图/受访单位提供)

机器异响 火情骤起

7月21日,高安市高温闷热。位于高安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江西雅星纺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三条生产线正全速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一切如常。

当天14时左右,车间中段一台正在高速运行的定型机突然发出异响,紧接着,一股刺鼻的焦煳味弥漫开来。几乎在同一时间,机器顶部缝隙处蹿出黑灰色浓烟,随即明火闪现,火苗沿着设备外壳迅速蔓延。

“着火了!快断电!”一名正在附近作业的员工率先发现火情,立即大声呼喊。车间内顿时一阵嘈杂,但并未陷入混乱。几乎在呼喊声响起的同时,另一名员工已冲向电闸箱,果断拉下定型机电源总闸,切断了电力供应,防止火势因电路问题进一步扩大。

该企业安全小组负责人奉国平闻讯后,第一时间冲向车间,并用对讲机呼叫应急小组集合,同时指挥靠近火源的员工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报警!疏散!拿灭火器!”奉国平的声音沉着有力,穿透机器的轰鸣。

三步响应 初期灭火

火情发生后的前三分钟,是控制灾情的关键期。

车间内,多名员工按照平日演练流程分头行动:有人拨打119报警电话,清晰报出公司地址、火情位置和燃烧物类型;有人组织邻近工位的员工向车间外指定安全区疏散;有人迅速取用墙边的干粉灭火器,冲向起火点。

灭火器喷出的白色粉末覆盖在机器表面,暂时压制了明火。但由于定型机内部结构复杂,高温部件持续发热,火苗很快复燃,并从设备底部再次蹿出。

“水带准备!接消火栓!”奉国平见状,立即调整战术,组织员工启用室内消火栓。三名员工熟练地展开消防水带,一人负责接口,两人抱紧水枪头,冲向火点方向。水带迅速连接完毕,阀门拧开,三条水柱同时喷射,直击机器内部高温部位。

在灭火组全力扑救的同时,其他员工也未停下脚步。

在车间通道上,几名老员工引导新员工沿安全标识快速撤离,清点人数,确保无一人滞留。

靠近火源的布匹堆放区,四五名工人合力将成卷的毛毯半成品转移至远离火点的安全区域,避免火势蔓延引燃物料。

在车间大门处,一名员工手持荧光棒站立迎候,随时准备为消防车辆引路。

整个过程没有喧哗,没有推挤,只有脚步声、指令声、水流声和机器残火的噼啪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烟雾和水汽,但每个人的动作都显示出训练有素的冷静。

消防到场 协同处置

当日14时08分,高安市消防救援大队接到报警后迅速出动。消防车驶入厂区时,车间明火已被基本扑灭,仅剩局部烟雾弥漫。消防员立即接管现场,出动水枪对机器进行持续降温冷却,彻底排除复燃可能。经检查,火灾仅造成一台电机烧损,未蔓延至周边设备和布料堆垛,无人员伤亡。

“他们处置得非常专业。”现场消防指挥员事后评价,“断电及时、报警准确、初期灭火措施得当,尤其是消火栓使用规范,为我们后续处置赢得了宝贵时间。”

据了解,起火车间面积约1100平方米,内有三条生产线,设备价值百万元。正是由于14名员工在火情初起时的迅速响应、正确操作和紧密配合,才避免了更大损失。

预防为先 强化培训

这场“火口夺险”的成功,并非偶然。

雅星纺织成立二十余年来,始终将安全生产视为企业生命线。该企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消防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每月召开安全专题会议,每季度组织全厂隐患排查。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安全大检查13次,整改隐患47处。

在硬件方面,该企业车间、仓库、宿舍等重点区域消防设施齐全,灭火器、消火栓定期维保,始终保持临战状态。

此外,更关键的是人的培训。该企业与高安市消防救援大队共建培训机制,每年至少开展2次全员消防演练,内容涵盖器材使用、疏散逃生、初期火灾扑救等。此外,通过张贴海报、播放视频、组织知识竞赛等方式,持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没有安全,一切归零。”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在事后总结中表示,“这次事件是对我们日常安全工作的真实检验,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安全投入不能省,安全培训不能松,安全责任不能虚。”(首席记者胡榕)

编辑:何 山

校对:衷丽萍

复审:朱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