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融合队伍查隐患促安全

抚州市临川区西大街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推行“六个一”工作法显成效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客户端     |    日期:  2025年10月16日     |    制作:  何山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9月26日8时,在抚州市临川区西大街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内,管理员熊临奇手中的智能终端屏幕接连亮起,不断弹出当天的安全巡查任务。同时,一支由应急管理、消防、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工作人员及社区网格员组成的融合队伍已集结完毕,准备联合开展巡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

据了解,西大街街道地处抚州市老城区,有5.4万常住人口、140个无物业小区及1021家社会单位,基层消防治理任务艰巨。西大街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以“力量跟着任务走”为核心,用机制创新打通堵点、靠精准施策破解难点,激活基层消防治理“神经末梢”。

进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检查(图/受访单位提供)

一支融合队伍破壁垒

“灭火器指针指向红色区域,说明压力不足,得立即更换。”在颐福苑养老院,熊临奇对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查看应急预案,消防员检查灭火器、消火栓是否完好可用,市场监管人员核查空调、热水器等电器是否符合3C认证标准……一场以往需要多个部门分头奔波数日的检查,如今一次上门、同步完成。

这番多部门的高效协同,源于应急消防管理站推行的“计划前置、清单统筹”机制。每月初,应急消防管理站便整合应急管理、消防、市场监管、公安等十余个部门的力量,制定联合检查计划,细化检查清单,最终形成“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监管合力。据统计,今年以来,该站点已开展此类联合执法检查89次,排查整改隐患326处。

针对基层治理中长期存在的“人少事多、权责交叉”的顽疾,该站点专门出台了《应急消防管理站规范化运行实施方案》,按照“职能整合、力量下沉、精准施策”原则,构建“多部门联动、全要素整合”的应急消防管理体系。在队伍架构上,由街道党工委委员、街道办副主任谢富茂兼任站长,消防和公安部门各派驻1名负责人任副站长,配以4名持证管理员、8名网格员和2名技术检查员作为常备力量,形成一支职责明晰、反应迅速的融合队伍。

该站点还建立了“6项核心职责+4项工作制度”的规范体系,涵盖分级监管、协助巡查、防灾减灾、隐患治理等关键环节。“我们总结出了‘六个一’工作法。”谢富茂介绍,“一张网格管全域、一份清单明任务、一支队伍抓执法、一个平台促联动、一套机制保运行、一站服务惠民生。”这套方法,让过去碎片化的基层消防治理变得系统高效。

一张“三色图谱”管全域

打开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平台,一张动态更新的“安全风险图”跃然眼前。辖区21类、1021家生产经营单位,依据风险等级被清晰地标注为红、黄、绿三色,织成一张立体的安全态势网。

“我们实行‘三色四定’分级分类监管模式。”谢富茂介绍,“按照红、黄、绿三色确定风险等级,依照定人、定时、定标、定责四项原则落实监管责任。”红色高风险单位每季度必查,黄色中风险单位每半年覆盖,绿色低风险单位实施年度巡查。同时,平台清晰界定了每家单位的行业归属和属地责任,做到“风险等级清、行业归属清、属地责任清”。

马家山文化商贸广场的蝶变,是这一精准防控模式取得成效的生动写照。此前,这个2.7万平方米的老广场,因消防设施瘫痪、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等诸多隐患,被列为红色高风险单位。该站点严格按照每季度必查的要求开展监管,同步协助申请40余万元维修基金,全面升级消防设施、增设集中充电桩、规范消防通道标识,并任命消防员兼任社区委员,常态化组织开展消防培训与演练,推动其从“风险点”转变为“安全区”。

一群“安全哨兵”筑防线

分析辖区三年火情数据后,临川区消防救援大队火调员缪博文发现,老旧小区电气火灾是头号元凶,占比高达62%;“九小场所”违规用火险情占31%。“这好比医生看病,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他指着数据图谱说。

针对这些突出“病灶”,该站点开出了精准的“药方”,一方面,联合志愿服务队伍上门排查,打通安全治理“最后一米”。志愿者持证上岗,深入老旧小区排查隐患、宣传安全知识,并对发现的隐患全程跟踪直至清零,形成“专业培训—严格认证—日常巡查—及时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成为遍布街巷的“安全哨兵”。另一方面,对商户推行“岗前、定期、专项”三培训与“灭火、疏散”两演练模式,并大力推广安装简易喷淋和一键报警装置,织密初期火灾防控网。据统计,该站点已推动53家商户主动安装安防装置,培训覆盖4600余人次。

如今,这个小小的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正以积极探索,将安全风险防范关口前移,为辖区群众撑起一片“平安天地”。(文/新法治报·赣法云 赵婷婷 胡彪良 首席记者 胡榕)

编辑:何 山

校对:陈卫星

复审:朱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