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等”到“主动约” 像打的士一样“打公交”
南昌上演公交“变形记”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客户端 | 日期: 2025年10月15日 | 制作: 何山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4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骨架、354条地面公交线形成网络,为南昌660余万常住居民提供出行服务。其中,3705辆公交车每日输送50余万市民完成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任务。相较今年10月1日轨道交通269.96万人次的单日运客纪录,常规公交显得有些落寞:今年日均客运量仅为2014年的三分之一,约50万人次,运营成本高企、夜班缩短,在城市扩张中渐显乏力。
近年来,全国多地掀起公交“瘦身健体”热潮,南昌也加入其中,开启了一场公交“变形记”。如今,在南昌街头,一批红色新式公交引人注目。它们不仅体型“苗条”,还打破了固定线路的束缚,取消了数字代号,挂起“需求响应式”公交招牌。其介于常规公交与网约车之间,在地铁站旁自由巡游,以低成本、随呼随到的特点,率先在望城、赣江新区、九龙湖等新城区落地。这场让地面公交“变小、变灵活”的“变形记”,还将向中心城区延伸。

公交“瘦身”更灵活
9月16日,南昌市“需求响应式”公交司机龚俊凯的一天,从7时20分的早高峰开始。从绿地国博公交停车点出发,启动车载平板电脑,龚俊凯登上了赣A09119D号新能源8座微型公交。
5.9米长的车身亮起了“需求响应式”公交的招牌,内部不再张贴公交线路图,被平板中的接单系统取而代之。依靠该系统,赣A09119D号微型公交已在九龙湖区域行驶了6000多公里。
龚俊凯不再遵循常规公交的固定线路,而是自由穿梭于电子围栏划定的九龙湖区域内,随乘客需求停靠。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乘客从哪个站点出发,公交就停在哪里。这种新型公交被称为“网约公交”。“新订单,尾号××××。”这辆公交刚驶入上饶大道不久,系统便发出提示。在大约2.6公里外的藏珑大境小区门口,一名女士通过小程序下单,目的地是石钟山学校。
“送完孩子再去上班。”该女士上车确认手机尾号,牵着孩子上了车。在这辆新开通的公交上,她偶尔还能遇到同行的老师。在小区业主群里,大家纷纷推荐这辆能上门接客的公交:线上选好接客站点和目的地,付款后报手机尾号即可上车,票价2元,1.3米以下儿童免票。凭借“苗条灵活”的车身,这种公交能直达小区门口。在“需求响应式”公交开通前,该女士每日打车接送孩子要花16元左右。
藏珑大境小区门前2.6公里的青原山路,连接了7个住宅小区,每天早高峰众多订单从这里发出。在“需求响应式”公交开通前,这里并无常规公交直达,距离最近的地铁站有3公里。
南昌城市扩张迅猛,但外围城区通勤不尽如人意,居民常抱怨公交线路少、班次稀。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袁亚龙博士将这一现象称为城市快速扩张中产生的“公交运营盲区”,边缘城区的低密度客流让开通常规公交面临运营成本方面的压力。据统计,南昌公交每公里成本8元,而车票收入仅1元,每多空驶1公里,无公共效益的亏损就扩大7元。
不同于昂贵笨重的常规公交,“需求响应式”公交可以灵活地进入青原山路附近不影响交通的位置待命,这样能更快地响应需求,还能搭载多名乘客,减少空驶里程。
在2024年8月开通“需求响应式”公交的望城区域,8辆小巴、125个站点已完全取代原890路、891路的13辆大巴、19个站点。南昌公共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调处处长王小平通过综合考量人员、车辆及能源等核心成本因素,计算得出亏损成本降低了近50%。
介于常规公交与网约车之间
“方便”“能直达”是九龙湖居民对“需求响应式”公交给出的评价,“等待时长”则是另一个高频话题。市民陈女士每天早晨从青原山路上“需求响应式”公交站点出发,目的地是南昌西站南广场的地铁站。“过去都是爱人开车送我,现在方便多了。”陈女士说,不足的是,等待时间波动较大,有时公交两分钟就到,有时小程序显示的等待时间从5分钟变成7分钟、10分钟,甚至20分钟。
这种时间波动与系统调度、响应其他乘客有关,司机需兼顾区域内零散、临时出行需求。九龙湖15平方公里运营区域内设了99个站点,每多响应一次需求,等待时间就要延长5到10分钟。
“需求响应式”公交在运营中遵循与传统公交一致的安全管理规范。在城区,驾驶员需将车速控制在40公里/小时以下,途经斑马线时减速至30公里/小时以下,以保障行车安全。
据今年6月起参与南昌“需求响应式”公交项目评估的袁亚龙介绍,尽管其在叫车方式上与网约车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仍是一项公共服务,在管理和收费上更接近传统公交。该模式通过算法智能调度,整合闲置运力,动态响应需求,是公交系统在运营成本与市民多元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创新实践,让公交服务可持续。它介于常规公交与网约车之间,虽然比网约车慢,但更集约、经济,同时比常规公交更灵活。
9月16日这一天,赣A09119D“需求响应式”公交共接31单,37人付费,每单接送时长在20分钟左右,行驶距离3km左右,车票收入74元。
“需科学论证,有序推广”
运营一年间,南昌“需求响应式”公交线路已覆盖九龙湖、望城、赣江新区三个区域72平方公里,累计服务乘客超18万人次,月均订单1.8万单。这场公交“变形记”在边缘城区的实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然而,传统公交系统整体转型仍面临挑战。“传统公交的高光时刻已经远去,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在9月17日南昌公共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的一场会议现场,王小平如是说。
来自南昌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红谷滩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大家一起讨论在红谷滩区试运行15辆“需求响应式”公交的可行性。根据王小平的规划,“需求响应式”公交将首次进入南昌中心城区——红谷滩核心区,计划先行覆盖16平方公里,设287个站点。
若试点成功,这一模式将逐步在全市推广。为优化算法、提升普及率,南昌公交运输集团还打算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今年8月开始,袁亚龙陆续走访了红谷滩区的6个街道、社区,对居民乘客与网约车司机等进行访谈。他表示,在长江路、珠江路、沙井路、雅苑路、商都路、翠林路、飞虹路、万象路、江报路、香江路和沁园路共11条道路上,因道路狭窄未设公交,3公里内的出行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居民对新式公交普遍持欢迎态度。
然而,与空旷的边缘城区不同,在路网复杂、交通流密集的中心城区,网约车与出租车司机代表提出疑虑:“早晚高峰,常规公交、私家车、网约车、出租车,还有难管理的共享电单车已经挤满了道路。”政府部门同样关心,在中心城区复杂路况中,需求密集的“需求响应式”公交站点,能否保障安全。也有专家提出,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如何监督算法,保证公交调度的公益属性。
“变形”后的“需求响应式”公交能否融入市民出行习惯?“红谷滩‘需求响应式’公交开通后,面临的将是供不应求,还是无人问津?”对此,红谷滩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需科学论证,有序推广。”(文/图 王政 首席记者 王琨)
编辑:何 山
校对:陈卫星
复审:朱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