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帮我算清这笔‘糊涂账’”
丰城市人民法院尚庄人民法庭巧解借贷纠纷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09月30日 | 制作: 贾辛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谢谢你们,帮我把多年的‘糊涂账’算得清清楚楚。”原告李四(化名)道。
近日,丰城市人民法院尚庄人民法庭运用“驻庭调解+智能运算”双轨融合机制,调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借贷引发诉讼
时间回到2018年10月,被告张三(化名)因做生意资金周转困难,故向原告李四借款10万元,双方约定了还款期限和利息。此后,张三又多次向李四借款。因时间跨度长、借款次数多,本息混杂,双方就借款是否结清、利息如何计算等问题各执一词。其中,双方尤其对一笔3万元款项的还款性质存在争议。李四坚持认为张三尚未清偿该笔3万元借款,张三则声称已全部履行完毕所有债务。
2025年8月,双方因还款问题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李四诉至丰城市人民法院。
面对复杂账目往来,承办法官徐芳系统梳理现有的证据材料,从借款目的、约定还款周期及还款金额变化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初步认定该3万元不属于本案款项的可能性较大。随后,徐芳与张三取得了联系,经过与张三仔细核对,确定该3万元款项属于另案借款。
巧解借贷纠纷
为顺利解决这一纠纷,徐芳邀请当日驻庭调解员唐九龙参与本次调解工作。
然而,调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调解开始仅5分钟,李四因情绪激动突然表示拒绝调解,场面一时陷入僵局。徐芳与唐九龙及时安抚,耐心倾听其诉求,从法律和情理角度进行劝解。待李四情绪逐渐平复,调解才得以继续进行。
针对近50笔款项往来及本息混同等问题产生的分歧,徐芳启用法庭自主研发的“民间借贷自动运算表”,逐笔录入所有往来款项。运算表自动识别超额利息,并根据法定利息标准进行调整,最终核算发现张三尚欠李四5万元本息,但该笔3万元款项确实不属于本案借款项目。
整个运算过程与结果公开、透明,面对清晰的计算明细,双方对欠款金额基本达成一致。
“将近50笔借款,我相信一般的关系不会借给你这么多钱,你要珍惜这份兄弟情谊呀!”唐九龙从乡情事理角度,耐心劝导张三珍惜往日情谊。
见张三不吭声,唐九龙又做起李四的思想工作。“他确实也有困难,并不是存心不还钱,你看之前那么多笔借款,他也都按时还了。”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张三分期偿还5万元本息,李四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这场历时多年的纠纷,在法理与情理交融中得以彻底化解。
“不少民间借贷当事人缺乏财务专业知识,容易因为计算标准偏差产生误解。技术辅助既保障了结果的公正,更提升了核算效率。”尚庄法庭庭长邓君介绍。该案的成功调解,是尚庄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体现。通过“今日我驻庭”机制深度融合基层调解力量,依托智能办案工具,该法庭切实推动法言法语与“乡音乡情”相结合,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陈贤)
编辑:贾辛
校对:衷丽萍
审核: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