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筹资金修缮苏维埃政府旧址——
一位农民的红色初心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09月19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刘德茂(右)与村民在旧址前交谈
他叫刘德茂,一位住在芦溪县武功山下麻田乡大江边村的农民,这个被红色基因浸染的地方,如今溪流潺潺,绿树成荫。
20多年前,生于斯长于斯的刘德茂第一次得知大江边村不仅出了多位烈士,自家的老宅还曾是临时战略点。那时他便萌生出一个想法:自筹资金将老宅修缮好,让湘东(萍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更好地为世人所熟知。
9月15日,烈士纪念日前夕,本报记者来到大江边村,听刘德茂将修缮旧址的故事娓娓道来,体悟一位农民的红色初心。
一
第一次来到大江边村,人们往往会被这里的宁静与美丽吸引。远望是重峦叠嶂的武功山山脉,近处有清溪流淌。
刘德茂说,解放前,这里曾经战火弥漫;
如今,这里的鲜花漫山遍野。
刘德茂祖宅门边写着“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师历史陈列馆”“湘东(萍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这栋老宅,还保留着外砖瓦内木质的结构,沧桑而庄重。“我家世代住在这里。”刘德茂抚摸着墙壁,眼中全是深情。现在,这栋老宅已经被改造为一个红色文化纪念展馆,陈列着革命时期留存下来的书信、钱票等物件。
刘德茂家的老宅共有7个房间,均被改为了展馆。其中最里的一间展馆有些特殊,在房间的中间,展示着一条皮带。当被问到这条皮带的来历时,刘德茂笑了起来,脸上的褶子挤在一起,露出了大白牙,他说:“这,就是我的初心。”
1930年4月,彭德怀率红军转战井冈山时遭遇伏击,只得翻过武功山到达大江边村休整,借宿在刘家。彭德怀一边整饬军务,一边给百姓宣讲红军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让村民们深受感动。由于操劳过度,加上感染风寒,彭德怀不久便染上疟疾,一连几天卧床不起。
屋主刘大哥与妻子王七妹得知有一位“红军同志”病倒了,便主动前来照顾,每天端药送饭,十分周到。一个星期后,“红军同志”完全康复,告别乡亲踏上新的征程。临行前,“红军同志”拉着王七妹的手说:“老乡,感谢你把我照顾得这么好,我没有别的东西送你,就把我的皮带留给你,作个纪念。”说完,他把身上的皮带解下,郑重地交给了王七妹。部队走后,村民们才告诉她:“送皮带的是彭德怀。”得知是彭德怀系过的皮带,王七妹连忙用红布层层包好,藏在箱子最下面,从此秘不示人。
这位刘大哥就是刘德茂的曾祖父,王七妹则是他的曾祖母,这条皮带也从此成了老刘家的传家之宝。从父亲手中接过它时,刘德茂手心发烫,仿佛托着一段滚烫的历史。
二
刘德茂深知,皮带虽小,却见证了红军将士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这条皮带,体现了红军情、百姓恩、共产党好,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刘德茂说,因此他想让这条皮带、让那段历史“重见天日”。
2003年,武功山正式启动旅游资源开发,山门与停车场规划在村中。看着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任村民小组组长的刘德茂心头燃起一团火:我要把曾经的湘东(萍乡)苏维埃旧址重新修缮为历史纪念馆!
念头一起,刘德茂便一头扎了进去。资金短缺成了第一道难关,2004年整整一年,他的足迹遍布周边山野村落。他叩开一户户村民家门,言辞恳切,目光灼灼。村民们纷纷解囊。4.6万元——这沉甸甸的首批修缮资金,是乡亲们最大的支持。“尤其是村民刘树松。2004年,他掏空家底支持我修缮历史纪念馆。”刘德茂说,当年,刘树松得知刘德茂要做一件“大事”后,毫不犹豫地将家里最值钱的两头牛卖掉,拿出所有积蓄,共2000元,捐给了历史纪念馆。当刘树松被问到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抬起头,盯着门框上的几个大字——“社会主义好”,他说,他心中也有信仰。
晨曦微露,纪念馆的轮廓垒起;夜幕低垂,新辟的小路不断延伸。一砖一瓦,一锹一铲,成就了“苏维埃政府旧址”,也成就了刘德茂的初心。但这仅仅是开始,为了找寻那段烽火岁月的更多印记,刘德茂将大江边村的土地踩出了坑洼,他寻访老革命、拜访烈士后代。终于,那些珍藏于各家各户的“传家宝”被郑重地托付到他手上,带着温度,带着嘱托。刘德茂如同不知疲倦的“拾穗者”,在岁月的田野里弯腰寻觅,夜以继日。
2005年4月8日,在村民义务投工300多个日夜后,湘东(萍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的牌匾,终于在大江边村郑重挂起。
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小雨淅淅沥沥地下,打在瓦片上发出轻微的声响,刘德茂心中发愁。收藏柜受潮,珍贵的画像、文件在雨季里滋长霉斑,他心如刀绞。于是,只要久雨初霁,他就会将那些承载着历史的纸张、布帛在阳光下摊开、晾晒。他说,阳光是最好的除湿剂,也是这些文物的“守护神”。这一晒,便是整整二十个春秋,支撑他的,是深植于心的那份沉甸甸的红色情怀。
2013年秋天,旧址正式迎来了第一批参观者,琅琅的讲解声在古老的厅堂里回荡,肃穆的凝视第一次聚焦于那些沉默的文物。大江边的苏维埃政府旧址,从此不再是寂寥的旧宅,它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了传统革命教育基地。
三
在展馆中浏览时,刘德茂走到一件破旧的衣服前,眼中泛起了泪光。他说,这件衣服的主人是位烈士。麻田乡共出了200余位烈士,这其中就有刘德茂的亲人。他说:“我姑父刘韶韵家‘一门三烈士’!”
来到刘韶韵家,听他开口讲起了那段历史。
革命时期,刘韶韵的伯父刘凤柏在新婚后的几天,便毅然辞别了那方红彤彤的喜字和家中的新娘,踏上了战斗的征途。战场上,炮火如雷,刘凤柏为掩护同乡的小战士中弹牺牲。后来,小战士找到了刘凤柏的尸体,含泪将他掩埋于一座无名山岗,插上一截削尖的树枝作为标记。送信给刘凤柏家人后,小战士又仓促地投入了战斗,亦未能生还。
当刘家人赶到那无名山岗时,暴雨已将标记冲刷得无影无踪,山峦依旧,却再也寻不到那截树枝。刘凤柏的年轻躯体,彻底融到了这片土地中。亲人只得在那苍茫山脊上,捧起一抔黄土,装入粗布袋中——他回家了。
而另外两位家人——刘桂生与刘光生,则在战斗中不幸被捕,最后壮烈牺牲。刘韶韵拿出一沓保存完好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他指着信纸上家人的名字说:“这上面记着革命时期麻田乡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我祖父和两位大伯的名字就在上面。”
这些鲜活的生命已深埋于黄土之下,唯一能够纪念他们的就是那些陈旧的物件,那些被刘德茂收集起来,躺在纪念馆中的行军服、草鞋和刀枪。
山野静默,黄土无言。刘德茂望向湘东(萍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博物馆,此刻,夕阳正洒在瓦檐上,反射着光芒。“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只要山在,土在,我们就不该忘记他们。
(文/图 郑小丫)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