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全民反诈“大合唱”
赣州扎实推进电诈治理工作 电诈立案数损失数连续4年保持下降态势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09月16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开展反诈宣传(图/受访单位提供)
“如今,只要接到陌生电话,我都会格外警惕。”9月12日,赣州市南康区南水街道居民张成说。不久前,他曾接到自称某平台客服打来的电话,对方声称有“刷单返利”的好事。所幸,平日里民警和网格员时常上门宣传反诈知识,让他提高了警惕,识破了骗局。
这一场景看似普通,却折射出赣州正逐步形成全民反诈新格局:群众安全防范意识更强了,警方研判预警更快了,技术和机制支撑更实了。近年来,赣州市坚持党政同责,强化多元共治,全力抓好统筹组织、协调推进、责任落实系列举措,扎实推进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工作。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27.2%、36.5%,连续4年保持下降态势。
下好共治“一盘棋”
8月10日,在赣县区某银行内,工作人员敏锐察觉到陈女士举动异常——她准备向陌生账户进行大额转账,疑似陷入诈骗陷阱。见状,工作人员依托“警银联动”机制,与赣县区公安局取得联系,值班民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
经了解,一名自称“刘姐”的女子向陈女士推荐一个“稳赚不赔”的期货项目,陈女士信以为真。好在,经过民警不厌其烦地劝说,陈女士如梦初醒,放弃了转账的念头。从预警到成功拦截用时不到30分钟,民警为陈女士避免了29万元的损失。
“如果不是民警及时劝阻,我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可能全没了。”陈女士表示。
这是赣州推动反诈工作从“单一打击整治”向“社会协同共治”转变的缩影。
作为一个拥有近9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赣州市曾面临电诈警情高发、涉诈滞留境外人员数量多的严峻挑战。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成为摆在赣州市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
赣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坚持全市“一盘棋”谋划,将反诈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先后4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主要领导作出6次重要批示。各级党政“一把手”主动扛起责任,做到重要工作直接部署、重大问题直接过问、重点任务直接推进。
在机制创新上,赣州市在全省首创政法委书记与公安局局长“双组长”领衔的反诈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公检法协同、专班作业、上下联动的高效打击体系。同时,建立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政法单位与金融、通信等成员单位协作配合,共同挤压诈骗犯罪活动空间。如今,赣州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作战的反电诈工作格局。
精准“断流”斩根源
打蛇打七寸,“断流”斩根源。在电诈治理领域,“断流”是精准切断诈骗分子资金链、信息链的关键一招。
2023年12月,宁都县公安局在核查缅北回流人员时发现,李某辉、段某柱等人涉嫌在境外从事电诈活动。经研判后,民警梳理出300余名涉诈对象名单。此案上报后,被公安部列为部督“断流”专案。鉴于涉案人员量多面广,宁都警方迅速组建专案组,派出多个抓捕小组辗转多地,将335名犯罪嫌疑人悉数抓获,斩断了一条跨境电诈链条,重挫了犯罪团伙嚣张气焰。
近年来,赣州以挖“金主”、打“蛇头”、破案件为战略支点,组织开展“长风7号”“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保持“断流”打击强度,坚决切断境外诈骗团伙招募人员出境作案的通道。2024年,全市共侦办“断流”专案27起,其中8起被列为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打击处理涉诈人员2847名,打掉涉诈、跑分团伙522个。
赣州同步推进源头治理,深入开展“断卡”“打猫”专项行动,优化涉诈风险监测模型,推动涉案“两卡”数量连续三年大幅下降;针对涉诈学生群体实施“一人涉诈,全校排查”机制,涉诈学生人数同比下降57%。
赣州各地设立反诈工作站,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预警监测、账户管控工作,并与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建立信息实时共享通道,可疑电话、短信、转账行为可在第一时间被预警拦截。2024年,全市成功预警劝阻175万人次。
教育劝返出实效
今年5月,邓某母子将一面锦旗递到石城县赣江源镇政府工作人员手中。几个月前,滞留柬埔寨的邓某被列为涉诈重点人员。为促其回国,石城县委政法委牵头组建“多对一”劝返专班,镇党委书记包案负责,镇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村党支部书记全员参与。专班成员以“磨破嘴、跑断腿”的韧劲开展工作,登门宣讲相关政策,剖析拒不回国惩戒措施,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最终,邓某乘坐飞机回国。
打出这套“法律震慑、政策攻心、亲属谈心”的组合拳,正是赣州精准开展反诈工作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赣州市提炼总结“破局六条”“工作十五法”“逼投劝返七结合”“破难攻坚六招”等阶段性精准指导意见,为基层开展反诈工作指明方向。
为确保返乡人员“留下来、稳得住”,赣州同步推进就业帮扶与创业激励。各县(市、区)通过对涉诈重点人员开展就业培训、落实公益性岗位、推荐就业等措施,最大限度助其在当地安家立业。以兴国县为例,今年以来,已协助15名涉诈人员在本地就业,36人顺利在外地稳定安置。
织密反诈“安全网”
“电信网络诈骗套路深,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关键……”近日,记者在南康区南水街道看到,一支由民警、党员以及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反诈宣传队穿梭于楼宇之间,上门开展反诈宣传。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各类骗术,让防骗知识“入耳、入脑、更入心”。
在章贡区状元府邸小区,记者看到几名老人围坐在一起讨论刚刚收到的可疑链接,互相提醒提高警惕。年轻人也主动分享遭遇诈骗的经历,为身边人敲响警钟。
为提高群众反诈“免疫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诈案件,近年来,赣州市紧密围绕社会热点,精心谋划开展了一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反诈宣传“战役”,覆盖企业、社区、学校、银行等,推动反诈宣传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确保反诈的声音能够精准触达每一个群体。
在线下,赣州政法各单位、行业部门以及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深入开展反诈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的“五进”活动。他们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与群众“面对面”聊反诈等方式宣讲反诈知识,打通反诈宣传“最后一米”。
在线上,赣州充分利用政务新媒体平台,通过开设反诈专栏、举办直播活动、制作短视频等形式,深入剖析真实案例,全面普及反诈领域各类知识,揭露最新电诈套路。同时,做实反诈“三级微信群”,精准开展反诈宣传,有效压降电诈警情。
如今,“全民反诈、人人有责”的理念在赣南大地深入人心,成为大家的共识。反诈工作也实现了从“被动防”到“主动防”的重大转变,为建设平安赣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曾照旭 郭庆方 记者连永成)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