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不光要懂法,还要懂人心”

南昌经开区冠山管理处金丰社区党委书记李俊解纷有“高招”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客户端     |    日期:  2025年09月12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他们来说,再小的事只要涉及利益,都是大事。”近日,在南昌经开区冠山管理处金丰社区“李俊调解工作室”,李俊告诉记者,调解矛盾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靠的不过是“土办法”。

李俊,南昌经开区冠山管理处金丰社区党委书记、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5年。近三年,他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2021年,他曾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

工作中的李俊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2008年,李俊进入南昌经开区冠山管理处枫林村工作,从村委会委员做到治保主任。“那时候对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很多事情都要请教法院的人。”李俊说。

2019年,李俊调解了一起医患纠纷。一名70多岁的老人在医院输液后离开,走出医院不到300米意外死亡。其家属情绪激动,认为医院应该负主要责任。李俊第一时间介入,安抚其家属情绪,明确告知“不能闹、不能打”,否则“有理变没理”。他一边稳定其家属情绪、了解赔偿诉求,一边与医院沟通。最终,三天内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那个时候我明白了,调解不光要懂法,还要懂人心。”李俊说。

2019年3月,李俊被选为南昌市青山湖区人民法院陪审员。五年的陪审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大量家庭纠纷、借贷纠纷、拆迁纠纷案件。“交通事故赔偿农村城市标准不同……这些都要学,不能凭感觉。”李俊说,基层调解员必须不断学习。

李俊告诉记者,随着民法典普及和居民素质提高,如今开展调解工作比十年前轻松许多,“大家懂得维权,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这是好事。”

李俊坚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调解的核心不变:“抓住对方的心态,了解其想达到的目的,拆解问题,让双方都满意。”

“调解初期不能让双方见面” 

2022年,李俊调任金丰社区党委书记。这是一个典型的老旧社区,常住人口800余人,70岁以上老人超过400人。“社区内设施旧,高龄者多,问题多而杂,开展调解工作压力很大。”李俊说。

李俊的调解方法大多来自于日常积累。他坚持一条原则:调解初期不能让矛盾双方见面。“一出事情就让双方碰面,会引发冲突,场面难以控制。”他习惯先了解双方的意愿,摸清真实诉求,从中“讨价还价”,直到双方情绪平稳、提出的条件接近,才组织双方坐在一起,“那几乎是矛盾化解的最后一刻。”

近日,金丰社区有居民在垃圾箱里焚烧逝者衣物,不小心烧坏了垃圾箱。管护单位要求其赔偿1万元,而该居民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双方僵持不下。了解情况后,李俊分别与双方沟通。待双方情绪缓和后,他将双方请至社区会议室,先引导涉事居民主动道歉,再讨论怎么解决问题。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涉事居民赔偿2000元。

“关键是要公正,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否则以后工作没法做。”李俊说,“另外,小问题不能拖,拖了就会激化矛盾。”

据了解,今年以来,“李俊调解工作室”共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1起,大多是“当日事当日毕”。

“有事情找李书记” 

“李书记,我已联系上了张某的家属,将及时跟踪后续情况”“目前,王某家里只有他一人,我会每周上门检查一次”……在金丰社区,2名网格员肩负着服务800余名居民的重任。

“每天早上走进社区,第一件事就是去小区里转一圈,听听聚在一起的街坊在聊什么。其间,往往能发现一些苗头,及时沟通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李俊说。

作为社区党委书记兼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俊要求网格员“用眼睛看、耳朵听,不要用嘴问”。“不能直接问‘事情解决了吗’,那样会让人心生抵触。有些事本来已经平息了,一提可能重新点燃‘火苗’。”李俊叮嘱网格员,通过日常闲聊了解民情,从细微处察觉群众真实需求。让网格员从单纯的“问题解决者”,转变为群众的“贴心管家”。

“李书记,你来了!”“李书记,上次的事情,谢谢你帮忙。”几位正在聊天的老人看见李俊经过,都笑着打招呼。正如社区居民口口相传的“有事情找李书记”,大家已经习惯将他当作最信赖的“自己人”。(文/图 新法治报·赣法云徐雯 记者陈佳)

编辑:何山

校对:王小明

审核: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