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得住法理 焐得热人心”

上高县人民法院退休法官鲍在亮倾力解纷促和谐 获评“新时代赣鄱先锋”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09月10日     |    制作:  贾辛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从“敲法槌”到“金牌调解员”,上高县人民法院退休法官鲍在亮凭借34年法官工作沉淀的专业素养和骨子里的细腻共情,在基层矛盾化解的第一线,书写着一个个“对立变对话”的温暖故事。

近日,鲍在亮入选“新时代赣鄱先锋”之“群众身边好党员”。这份荣誉的背后,是鲍在亮退休3年间千起家事纠纷的成功化解,是由“刚性裁判”到“柔性说理”的初心坚守,更是一名老党员、老法官对“司法为民”的生动诠释。

鲍在亮(左一)为群众调解

人物简介

鲍在亮,上高县人民法院退休法官、特邀调解员,扎根基层司法工作近40年,始终秉持“司法为民”理念,曾获评“全省优秀法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22年8月,在上高县委政法委和上高县人民法院的指导下,成立“老鲍工作室”,3年来化解纠纷3439件。2024年,以老鲍为主的法院诉前调解团队成功调解民商事纠纷1141件,占全院民商事案件的30%。

从“敲法槌”到“解心结”

8月21日下午,在上高县综治中心,一场婚姻纠纷调解会正在开展。

“他不顾家,不抚养小孩,还经常冷暴力,我要求离婚。”女子阮某情绪颇为激动。

“离就离!这么些年来,哪个月没有交钱给你,每次回来就吵架。”男子张某毫不退让。

鲍在亮边看诉状边询问阮某具体情况。在之前的对话沟通中,他对双方有了大致了解,阮某和张某婚后育有2名子女,夫妻俩常因家庭琐事和经济开销争吵,张某长期在外务工,对家庭疏于照顾。

凭着30多年的办案经验,鲍在亮瞧出双方并不是真的想分开,而是希望通过争议让对方重视自己。

调解现场,双方在语言上反复拉扯。“要给双方一个互相倾诉的机会,并且孩子的幸福与成长,更是离婚纠纷中重要的考量因素。”他耐心地倾听双方的诉求,从家庭和孩子的利益出发,思考解纷关键。

几轮倾诉后,双方情绪逐渐缓和。“我确实有亏欠,这几年挣钱少,我有对不住你的地方,但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份感情,也渴望好好照顾家里,我觉得我们的主要问题还是缺乏沟通。”张某开始挽留。

经过理性思考,阮某当场撤回起诉,这起婚姻纠纷圆满化解。

这是“老鲍工作室”深入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2022年8月,刚退休的鲍在亮接到上高县人民法院的邀请,重回“职场”,牵头成立“老鲍工作室”,组建专业调解团队,吸纳退休法官和资深干警,推行“繁简分流、快调快结”模式,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诉前。

“开庭讲证据,调解得讲情理。”鲍在亮坦言,调解工作需要一个从“刚”到“柔”的转变。由于当事人往往没有确凿证据,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而需要在法律框架内,用情理去化解心结。

“调解不是和稀泥”

“身材高大,但内心柔软细腻。”是身边人对鲍在亮的评价。记者初见鲍在亮时,他脸上挂满温暖的笑容,亲切和善地跟大家打招呼,谈及这份评价,他笑着打开了话匣子,将自己的调解故事与心得娓娓道来。

“教师经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让我受益至今。”1988年,鲍在亮从教师转岗到上高县人民法院,从书记员一路成长为民事审判庭庭长。

“调解是门艺术,既要捏得住法理,更要焐得热人心。”鲍在亮常说,其实,法官有时也是老师,也需要像对待学生那样,了解当事人的诉求、理解他们的心情。

“我经手的案件大多数是涉及离婚、借贷、交通事故。”面对纠纷,鲍在亮总能迅速地抓住矛盾核心,精准分析当事人心理。

鲍在亮曾调解一起农民工欠薪案,企业主态度强硬,农民工情绪激动。他一边安抚农民工,一边为企业主分析法律风险,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协议,既保住企业信誉,又让农民工能安心过年。“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找到利益的平衡点。”鲍在亮向记者分享心得。

推开“老鲍工作室”的大门,法院送达回执和调解协议在角落里堆成小山,红红绿绿的便条上记录着当事人的联系方式以及摸排到的情况——这些细节藏着鲍在亮的用心,“每天接触的当事人太多,只有这样,才不会遗漏一些重要信息。”

不久前,为一纸“承揽交易合同”纠缠了多年的2家公司耗尽了彼此的耐心。

厚厚的诉讼材料堆在鲍在亮的案头,甲公司法定代表人揉着眉心抱怨着,其辛苦为乙公司提供加工服务2年,但对方仍拖欠款项26711元迟迟不予支付;乙公司法务经理小心翼翼地解释着,市场环境过于复杂,自己也有几个项目被拖着,导致履约难。

“企业最怕的是官司打赢了,合作伙伴没了,对不对?”鲍在亮一句话点中要害,引起双方当事人的叹息:“我们是真的想继续合作的,否则也不会拖了这么久才起诉。”鲍在亮拍拍双方当事人的肩膀,拉着大家坐在一起细算着民法典合同编的法律账、多年合作历程的感情账、未来发展的经济账。

终于,通过耐心梳理,拟定了一份以“履约缓冲期+分期返还”为核心的调解协议。事后,双方当事人一同送来锦旗,为调解室的墙面添了“为企解忧”的印记。

寒来暑往,这样的故事常在“老鲍工作室”上演。无论是邻里间的鸡毛蒜皮,还是至亲间的家长里短;无论是百姓间的矛盾摩擦,还是企业间的经济纠纷,鲍在亮和他的团队总是用真心去倾听,用智慧去化解,用一份份调解协议弥合着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裂痕。

上高县人民法院书记员李淑敏,在谈及跟随鲍在亮参与民事纠纷调解的经历时,眼中满是敬佩与感激。她回忆:“我曾跟随鲍在亮参与过不少婚姻家庭、借贷纠纷的调解工作。那些案件,就像一团团乱麻,每一件都缠绕着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纷争。刚开始,我常常手足无措,不知道究竟该从哪儿入手,才能走进当事人的内心。然而,老鲍总能凭借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迅速拨开迷雾,精准找到矛盾的症结所在。”

“虽然已经退休,但我还想为社会出点力。看到双方当事人因为我们的调解而重归于好,就觉得很有成就感。”鲍在亮微笑着说。

微光成炬 闪闪发光

2024年,以鲍在亮为主的法院诉前调解团队成功调解民商事纠纷1141件,占上高县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的30%。

“其实也没什么诀窍,就是把群众事当自家事办。”谈到可供复制传播的经验之谈,鲍在亮朴实地说,最重要的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切实解决当事人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上高县人民法院积极助力上高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引导和支持退休干部发挥余热,聘请退休法官驻点综治中心担任特邀调解员,充分发挥退休法官开展先行调解工作的优势。

“培养一个,引领一群,带动一片。”鲍在亮的坚守如星火燎原,带动更多退休法官加入调解队伍。如今,已有3名老法官接过接力棒。“老鲍工作室”成立以来,已调解案件3439件,成为当地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以前,工作节奏快,退休后一下子闲下来了,真有点不适应,能够从事调解工作,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也想用专业所长再为大家做点事。”退休法官廖秋明表示,调解工作让他们重新找到了归属感,他们将用法律的尺子定分止争,用人情的温度化解隔阂,让“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从承诺变成百姓看得见的现实。

夕阳透过上高县综治中心的百叶窗,照在鲍在亮弯腰整理的调解案卷上。他胸前的党员徽章与曾经佩戴的法徽交相辉映,见证着一名老法官以余晖温暖万家灯火的执着。而这俯身之间,便是基层治理最暖的温度。

记者刘宇琦

编辑:贾辛

校对:王小明

审核: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