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记忆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08月29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老照片:爷爷、叔叔和父亲 (图/吴凡云)
□吴凡云 (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
一张老照片,承载着岁月的厚重,定格了1959年那个特殊时刻——我的爷爷、父亲与叔叔,在家乡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三人的合照。六十六载时光匆忙,着急地似要带走我回忆里那一缕朦胧的印记。它一直静静躺在我的手机里,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片段。每当我凝视这张照片,爷爷的笑貌便似在眼前,那些与爷爷共度的温馨时光也悄然浮现。记得幼时,爷爷常将我抱在怀里,而后牵着我的小手,在堤坝上漫步,一同观赏锦江河的潺潺流水。那时的我,尚不满两岁,眼里满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懵懂。
1959年,叔叔在当时的宜春地区丰城县中学读书。正是在这一年,他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从军之路。他通过体检、政审,来到福建前线从军,被分配在某炮兵师,当上了一名电台兵,在部队时,不仅参加了多次重要行动,在武汉军区炮兵司令部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叔叔在部队度过二十三年军旅生活后,1982年转业回地方工作。爷爷是一位巧手的木匠,父亲接受过私塾教育,一度跟随爷爷学习木工,但最终选择了从政之路,成了村公所的中队长。
回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的人们靠农耕为生,生活常常艰辛。爷爷和奶奶一生育有四个儿女,抚育子女和维系开支就占了生活的大半。他们用辛勤与坚韧,支撑起了这个六口之家。从我记事起,村子里居住着六七百人,多以种田为生。待我父亲参加工作、在部队当兵的叔叔当上军官后,一切逐渐好起来了,那种窘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至今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六十年代末,母亲挑着十余头猪崽赶到松湖街赶集,奶奶认真地看着胖胖的猪崽让人买走,两手数着一分、一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甚至十元的“大钞”时,她老人家甭提有多高兴了。我受她感染,也有满足感和成就感。那时的我,虽然年幼,但也知道为家里分担,常常溜去菜园里弄些菜回来,与家中的剩菜剩饭一起切烂,加些米糠煮熟,再倒在猪槽里。看到这些母猪和猪崽吃得有劲,全都膘肥体壮,心想可以卖个好价钱,贴补家用。
2025年春节,我去叔叔家拜年。八十五岁的叔叔眼角细纹已深,我静静地听他讲述那段峥嵘岁月,深感农家子弟的不易。父亲在农村工作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叔叔则在战场上历经了生与死的考验。他们用自己的信念与使命,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人生。
每当我翻看这张照片,心中便涌起无限的感慨——他们三人永远是我的榜样!虽然爷爷与父亲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们的精神与品质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