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时把难局险局都摸透”
记者走进九江消防覃旭华训战工作室感受榜样力量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08月28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覃旭华
8月24日的庐山白鹿镇卧龙岗瀑布,一群穿着橙色救援服的消防救援人员正在山林间穿行,搜寻15名被困游客。领头的正是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科长覃旭华。不到两个小时,所有被困人员被安全救出。
8月26日,记者走进覃旭华训战工作室,聆听一个个温情的故事,感受榜样的力量。
训练“按九江的实际来”
“不是我们比别人厉害,是训练时把这种‘难局’‘险局’都摸透了。”覃旭华的语气里,藏着工作室的核心使命:以“用专业的技术、过硬的本领,带领更多优秀训战人才”为目标,针对新材料、新业态等灾情开展前瞻性研究。而这一使命,恰好与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蓝焰红心”品牌“依托工作室开展创新”的思路高度契合。
据了解,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依托“覃旭华训战工作室”持续吸纳党员业务骨干,先后组建6个模块百人水域救援专业化队伍,制定9大类典型灾害事故处置标准化流程,推动21项科技建设任务落地,让党建引领下的“专业力量”,成为应对九江152公里长江岸线、70%鄱阳湖水域防汛压力的“硬核支撑”。
九江的地理,是覃旭华工作室绕不开的“教学大纲”。“我们的训练不仅‘按教材来’,还要‘按九江的实际来’。”覃旭华告诉记者。有着25年战训深耕经验的覃旭华,太清楚本地救援的“痛点”在哪。针对水域救援,工作室把训练场搬到了长江:模拟急流中“活饵救援”;演练夜间水下搜救,复刻真实救援中的障碍。面对山岳救援,工作室的“较真”更是出了名。在庐山海拔千米处,他们搭建起近200米的绳索训练系统,要求队员在风雨中完成横渡、下降等动作。
“你在训练时多容忍1厘米的偏差,到了悬崖上可能是放大无数倍的危险。”覃旭华常拿着卷尺量队员的动作角度,这双手曾在东盟论坛技术交流中,带领团队完成横渡向下救援,赢得同行的认可。“这不是苛刻,是对生命负责。”他说。
实战见真章
“覃科长的电话,就是我们的‘实战指南’。”永修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至今记得,今年上半年发生一辆液化气罐车侧翻事故,20多吨的液化气罐阀门破损,泄漏的气体在地面形成白色雾带,一旦遇到火星就可能爆炸。他第一时间拨通覃旭华的电话,那头的声音清晰又沉稳:“用雾状水稀释,别让气体流到低洼处,下坡方向赶紧设置警戒,拦住所有车辆行人!”
这不是覃旭华第一次“远程指挥”。修水有人在挖井时被水泥块压住,泥土随时可能二次坍塌。覃旭华给出的方案让大家豁然开朗:“别直接挖!从旁边打个竖井,边挖边用钢管做支撑,像挖地道一样靠近他,避免惊动松动的泥土。”后来队员们按这个方法,花了一天时间成功救人,这正是他从地震救援、建筑坍塌处置经验中提炼的“支撑破拆法”——当年打造全国铁军中队时,这样的“实战技巧”曾帮他带领队伍攻克无数难关,如今也成了工作室推动“科技赋能实战”的基础:团队针对快速破拆、排烟、救援需求开展装备革新,让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连续多年获评“全国执勤训练工作先进支队”。
老带新 传帮带
“想从我这里毕业,首先得爱上战训这行。”这是覃旭华对每个队员的要求。从当年带领共青城中队拿下“集体二等功”,到如今工作室里带着经验丰富的“老战训”手把手培养年轻队员,他始终相信“传承的力量”。这恰是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微观体现: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培训200多人次,覆盖灭火、水域、绳索等多个领域,不少队员成长为基层骨干,就像他当年从“优秀共产党员”到“全国优秀指挥员”的成长轨迹,一步步把“对党忠诚”的信念,变成“赴汤蹈火”的本领。
如今,工作室正按2025年计划深化人才培养:选拔有长远发展意愿的骨干,通过“送出去培训+实战磨炼”双路径,打造作战指挥与训练教官两支硬核团队。同时,组建装备技术研究小组,以“小快灵”为方向开展革新;还将创新水域班组救援综合科目,推动其纳入全省练兵竞赛,让“九江经验”落地生根。
(文/图 杜瑞赟 首席记者胡榕)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