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跨越39载的温情故事
来源: 江西日报 | 日期: 2025年08月26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都是一家人,哪能不管呢?”在鹰潭市龙虎山景区龙虎山镇豪岭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正上演着一段跨越39载的温情故事。陈汉太、姜水英夫妇一家三代的接力,用不离不弃的爱与责任,为先天失明并身患小儿麻痹的弟弟陈小太筑起一座温暖的港湾。
1986年,姜水英与陈汉太喜结良缘。但新婚不久,她便注意到丈夫总是心事重重。追问之下,才知道陈汉太的弟弟陈小太自幼命运多舛——先天失明让他看不见阳光,小儿麻痹症又夺走了他正常行走的能力。双亲早逝后,陈小太的日子过得举步维艰。“既然成了一家人,就不能丢下他不管。”姜水英没和丈夫商量,第二天一早就拉着板车,把陈小太接进家里。
这一照顾便是39年。姜水英成了陈小太的“眼睛”和“双腿”。从衣食起居、端汤送药到唠嗑解闷。陈小太因行动不便,偶尔会情绪烦躁打翻饭菜,她就搬个小板凳坐在他身边,给他讲村里的新鲜事。有一年,陈小太突发高烧,村里的医生不敢收治,姜水英和丈夫轮流背着他连夜赶到镇卫生院。
耳濡目染中,孝老爱亲的种子在姜水英夫妇的两个儿子心中悄悄发芽。上小学时,兄弟俩就学着父母的样子“分担任务”,哥哥负责给叔叔剪指甲,握着小小的指甲剪,屏住呼吸一点点修剪,生怕弄疼了叔叔;弟弟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叔叔,给他讲学校发生的趣事。
时光荏苒,兄弟俩长大成人,先后外出打工,但无论身在何处,叔叔始终是他们心中的牵挂。他们会定期寄回生活费改善叔叔的生活条件,电话里必先问叔叔近况,从外乡归家后放下行囊就接手照料。“妈照顾了叔叔一辈子,现在该我们扛起来了。”兄弟俩说得朴实,却把这份责任扛得稳稳当当。
如今,接力棒传到了孙辈手中。姜水英的两个孙女和一个孙子,从小就跟着奶奶和爸爸照顾小爷爷。清晨,上小学的孙女会端着奶奶熬好的稀饭,熟练地走进房间,脆生生地喊:“小爷爷,吃饭啦,今天的粥甜甜的。”孩子们从不觉得照顾小爷爷是负担,就像每天要吃饭、要上学一样自然。有一次,老师问姜水英的小孙子“家里谁最辛苦”,小孙子歪着头回答:“爷爷和奶奶最辛苦,他们照顾小爷爷好多年,我长大了也要照顾小爷爷。”
39载寒来暑往,三代人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真谛,如同院前那棵老柚子树,深深扎根,枝繁叶茂,在岁月里绽放出最动人的温情。
(胡 齐 汤伟芳)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