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喜欢这份工作”

吉水县公安局交管大队辅警曾冲扎根故土22载守护乡邻出行安全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08月04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讲解安全知识(图/受访者提供)

近日,吉水遭遇暴雨天气。吉水县公安局交管大队盘谷中队辅警、阜田镇熂下村驻村干部曾冲,第一时间拨通结对帮扶的脱贫户电话,焦急询问:“雨这么大,家里有没有受影响……”

自2021年驻村以来,曾冲扎根基层、踏实工作,在2024年驻村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作为辅警,曾冲在协助交通管理、防汛救灾等工作中也始终冲锋在前。

由新人变“尖兵”

今年是曾冲在吉水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工作的第22个年头。“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份工作,感情特别深。”7月18日,记者采访到这名扎根农村的辅警,谈及这份职业,曾冲话语朴实却饱含深情。盘谷中队对于他而言,早已是另一个家。

2003年初刚上岗不久,面对惨烈的交通事故现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不适,让曾冲本能地回避。“不敢看”,曾冲向记者坦言。更深的刺痛来自身份的重叠——作为盘谷镇本地人,事故中的伤者甚至遇难者,很可能就是相熟的乡亲。这切肤之痛,曾让他辗转难眠。

但职责在肩,容不得退缩。曾冲逼着自己直面现实,从协助民警处理事故现场开始,一点一滴地磨炼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他深知,唯有更专业、更高效,才能为乡亲争取更多希望,减少痛的蔓延。这份源于乡情的责任感,推动他从一个“不敢看”的新人,淬炼成关键时刻冲在前的“尖兵”。

基层交通管理工作,远不止于处理事故和紧急救援,更多时候是与形形色色的交通参与者打交道,其中不乏摩擦与误解。

一次路面执勤,曾冲发现一名残障人士无证驾驶无牌三轮电动车。他上前耐心劝导,不料对方情绪激动,劈头盖脸地骂了他10多分钟。曾冲没有争辩,只是耐心解释法规、说明安全出行的重要性。

“委屈吗?当然有。”曾冲坦言,“但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为了他们的安全,挨几句骂也得受着。”这份“骂不还口”的隐忍,并非怯懦,而是基于对职责的坚守和对群众安全负责的初心。如何在乡情与法规之间找到平衡点,曾冲用行动写下了最朴素的注解——坚持原则,更要心怀善意。

贴心守护群众

2021年9月,曾冲多了一个身份——吉水县阜田镇熂下村驻村干部。从路面走向田间地头,从执勤转向乡村振兴,工作场景变了,但服务群众的宗旨未变。

虽然同是吉水人,曾冲初到熂下村,语言相通却相互间仍有点“隔阂”。曾冲拿出了干交管工作的韧劲:一有空就往村民家里跑,坐在小板凳上和村民唠家常。谁家有困难,他都记在心里,想方设法帮忙解决。

70岁周奶奶是他的重点帮扶对象。其老伴早逝,儿女不在身边,老人常年独居。曾冲成了她家的常客,不仅关心她的日常起居、提醒按时吃药,连她家人闹矛盾,也是曾冲去调解。周奶奶心存感激,总想塞些鸡蛋或自家养的鸡给他带回去给孩子吃,却总被曾冲“强势”拒绝:“你再这样,我就不来了!”可“狠话”说完,他依然往周奶奶家跑,“放心不下”表达了他的牵挂。

刘某根的妻子是盲人,刘某根为了照顾家庭,骑着摩托车四处打零工,收入微薄且不稳定。曾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奔走,与阜田镇某企业反复沟通,最终为刘某根争取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如今,每次遇见曾冲,刘某根都笑脸相迎,那份亲热劲,如同见到久别的家人。

熂下村距离盘谷中队约13公里。为了不给村里增添负担,曾冲每天往返中队吃饭。前些天暴雨来袭,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家,而是赶紧给自己结对帮扶的脱贫户打电话,焦急询问其家里的情况。

22年光阴,曾冲扎根故土,守护乡邻。从“新兵”到“尖兵”,从路面执勤的辅警到村民信赖的驻村干部,曾冲的身份在转变,场景在更迭,不变的是那份对工作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和对群众的深情。

曾冲的付出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从吉水县公安局交管大队“抗洪救灾工作先进个人”“春运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到“交管工作先进个人”,再到吉水县公安局“优秀警务辅助人员”……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他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忠诚履职的无声印记。

(文/周彬 记者黄婉琼)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