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伤人 “飞手”该担何责

专家:视情况而定,若操作不当致伤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     |    日期:  2025年08月01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无人机下降过程中砸伤人,“飞手”被索赔。近日,安福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喷洒农药的无人机降落时致行人受伤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飞手”因操作不当被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近年来,中国无人机市场爆发式增长。《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行业注册无人机达217.7万架,比2023年年底增长98.5%。,个人用户突破150万。

类似无人机伤人事件并非个例。专家表示,对于无人机伤人,使用者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需根据具体情况判定。

无人机砸伤人

“飞手”被判担责85%

2024年9月10日,家住安福县某村的村民王英(化名)驾驶一辆电动自行车时,一架无人机“从天而降”,将她连人带车砸倒在地。

据王英回忆,当日17时许,她骑着一辆装有雨篷的电动自行车去自家农田放水,一架无人机正在附近的农田喷洒农药。

王英放完水后骑车返回,路上有人在后面叫喊,但她没听清。突然,无人机砸中她电动自行车的雨篷,并将她的头部砸伤。

事发后,王英到医院治疗,住院14天,治疗费用由无人机使用者周全(化名)垫付。

周全拥有植保无人机系统操作手合格证。事发当日,周全在农田的机耕道上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为安全起见,周全在机耕道两头停放了几辆汽车作为临时路障,并安排人员值守,但人与电动自行车仍可通行。

“无人机为自主驾驶,当时它按照既定降落点降落。王英经过时,我一直在后面喊她,但她没听见。”周全说。

由于双方对赔偿事宜意见不一,王英将周全及其投保的保险公司诉至安福县人民法院,要求赔偿各项损失1.5万元。

安福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周全在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期间,既未在无人机降落区域设置警示标志,也未在无人机降落点所处的道路实施暂时限行等安全措施,从而造成骑车经过的原告王英被降落的无人机砸伤,被告周全具有明显的过错,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另查实,原告王英在事发时应当知晓案发区域正在开展无人机喷洒农药作业,应对危险性有一定了解,但其仍无视风险,忽视自身安全前往无人机作业区,且其电动自行车非法加装雨篷,导致其在骑车时视野受阻,最终被无人机砸伤,故其主观上没有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对事故的发生存在一定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院综合本案实际情况及双方当事人的过错程度,酌定被告周全承担85%的责任,原告王英自身承担15%的责任。被告周全应赔偿原告王英9552.02元,除其已垫付医疗费4589.85元,还应赔偿4962.17元。由于被告周全操作的无人机在保险公司投保了农业无人机三者险,且本起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间,原告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损失均未超过保险赔偿限额,故被告周全应承担的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判决作出后,各方均未提起上诉。目前,判决已生效。

无人机必须实名登记

“当前,无人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农用无人机体型大,一旦失控坠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案承办法官介绍。

据悉,为规范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保障公共安全,2023年6月28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首部针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行政法规,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条例》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必须进行实名登记后才能飞行,否则将面临公安机关的处罚。同时,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违规操控无人机的行为,其监护人将受到相应处罚。未经批准在管制空域内飞行或者违规飞行的行为,也将受到严厉处罚。此外,根据《条例》规定,个人操作农用无人机要经过培训和考核,取得操作证书。无人机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能,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时刻关注设备状态及周边环境,对飞行安全负首要责任。

无人机伤人事件屡见不鲜。2024年12月7日,袁女士与男友在青海省东台吉乃尔湖边拍摄照片时,突然一架无人机冲撞过来。由于她戴了帽子和眼镜,无人机在撞到她的脸部后坠落。虽然帽子和眼镜起到了缓冲作用,但是无人机还是刮到了她的锁骨位置,导致轻微出血。

事后,袁女士联系了无人机公司,并找到当时操控无人机的人。她坦言,由于这次意外,她至今对无人机的声音仍然心有余悸。

“这要是割到颈动脉,那不敢想象”“无人机必须实名登记”……网友对此议论纷纷。

责任划分要看具体情况

无人机伤人,使用者该担何责?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江西财经大学法治政府研究中心主任谢小剑。谢小剑表示,应视情况而定,若无人机使用者已合规报备并在规定时间内、空域内操作,但因突然的强风、鸟类撞击等意外导致坠落伤人,属于民法上的免责事由,使用者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因机身性能故障导致的损害且使用者不知情,则由厂商和销售者共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无人机因他人的恶意干扰而坠落伤人,干扰方应承担法律责任。

谢小剑称,若因无人机使用者操作不当导致伤人,不存在上述情形的,使用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使用者违反实名登记、飞行资质许可或在禁飞区域飞行,还需承担行政责任;若造成地面人员严重伤亡等后果,甚至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安福县人民法院法官表示,无人机若出现故障,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和急速坠落的机身都会对地面正常活动的人带来威胁,因此无人机使用者应增强风险意识,依法投保责任保险,以提高抗风险能力。此外,若使用农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应在作业前充分考虑天气、风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及时提醒喷洒作业区域的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出现科技“助农”变“误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文/颜建明 记者王白如)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