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法治文化 唱响“法润鹰潭”
鹰潭市全力构建法治文化建设新格局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客户端 | 日期: 2025年04月30日 | 制作: 何山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4月14日,鹰潭市月湖区香山社区居民在“家门口”观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家安全普法文艺汇演,快板、小品、诗朗诵、戏曲等节目轮番上阵,“硬核普法”混搭富有“烟火气”的表演,引得现场观众连连鼓掌。
在鹰潭市,这种以文化为载体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治理念的方式已成为普法新常态。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鹰潭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将其作为法治鹰潭建设的关键一环,全力打造“法润鹰潭”特色品牌,形成了“全域一品牌、一区一特色、作品有亮点、实践有发展”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格局。
如今,法治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城乡,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鹰潭注入了澎湃动力。

“法治+制度”厚植文化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鹰潭市通过健全完善法治文化建设机制,加大法治文化建设保障力度,以“法治文化建设专题”“谁执法谁普法”“法律明白人广场建设”等内容和项目为牵引,勾勒出法治文化建设的立体图景。
鹰潭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明确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6项具体任务14项具体措施,将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建设总体规划和“八五”普法规划,将法治文化建设与该市法治建设、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
经费保障是机制落地的关键。鹰潭市将法治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让法治文化阵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法治文化建设不是“独角戏”。鹰潭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各部门单位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落地落实,形成组合拳。
针对农村存在法治文化浸润不足的情况,鹰潭市打出“对口支援+精准滴灌”创新牌,53个市直单位与乡村结对共建“法律明白人”广场,将法治元素融入村居改造,让法治文化在田间地头扎下深根。
“法治+阵地”全域覆盖
春日暖阳下,漫步在鹰潭市石鼓渡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浓浓的“法味”扑面而来。“法安天下”青铜鼎镌刻宪法全文,阳光透过镂空法槌雕塑,在地面投射出“公平正义”的光影。在“道法相济”长廊,道家箴言与法治金句隔空对话,诠释“古之道法”与“今之法治”的传承。这座法治文化公园已成为鹰潭市民学法打卡的“能量站”。
追寻先辈足迹、传承法治基因。由鹰潭市司法局打造的鹰潭市红色法治文化馆每年吸引游客2万人次,成为全市干部群众感悟法治精神、创新普法实践的核心阵地。
法治文化阵地是法治信仰的物理载体。2021年以来,鹰潭市建成市区两级8座综合性法治文化公园、10余个专业型法治主题公园、20余处法治文化教育场馆、30余处青少年法治基地、300余处法治长廊和广场等法治文化阵地,形成法治文化阵地集群,实现“出门见法、抬头学法、休闲有法”。其中,鹰潭市石鼓渡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鹰潭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入选第五批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小微阵地的全域覆盖则让法治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在余江区中童镇鸭塘许家村,法治文化广场既是村民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也是解决纠纷、学法用法的首选地。近日,在“法治议事亭”,村民许大爷因土地纠纷与调解员沟通,调解员通过现场普法明晰权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如何让法治宣传范围更广、将法治文化建设成果更多地向群众展示?
鹰潭市创新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推动法治融媒体建设,多途径、多形式向群众展示法治文化建设成果,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注入新活力。建设“法治鹰潭、法治贵溪、法治月湖、法治余江”一网两微新媒体矩阵,“法治鹰潭网”获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十佳政务新媒体”;培育“马法官讲堂”网红抖音普法号,制作普法短视频200余期,点击浏览量突破3000万人次,解答群众法律问题数千条;开播“向阳花”网络直播课堂,点击观看超500万人次。
“法治+文艺”百花齐放
台上唱腔婉转、舞姿飘逸,台下聚精会神、掌声连连……近日,鹰潭市余江区黄庄乡峨门村易家祠堂,一场法治文化盛宴吸引了许多村民。舞蹈、三句半、朗诵等法治主题节目精彩纷呈,村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这样的演出,我能听得懂,讲的都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我要把节目录下来,发给我家小孩看。”台下,不少村民正用手机录制着节目,分享给亲戚朋友。这般鲜活场景正是鹰潭市“法治文艺轻骑兵”下乡巡演的生动缩影。2023年以来,鹰潭市司法局不断加强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联合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组织“法治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文艺巡演,激发了乡村群众学法用法的活力。三年来,这支队伍带着“法治套餐”,走遍全市乡镇(街道),演出200余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扎根乡土是这支队伍的生命力所在。为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鹰潭市司法局量身定制“一村一策”,针对各村情况制定演出方案,使节目内容既能反映地方特色,又能贴近村民生活实际需求。与此同时,不断将传统艺术形式与法治元素融合,挖掘出《民法典三字经》等原创法治节目。
与此同时,每场演出还穿插了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环节,群众凭正确答案兑换法治文创礼品。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发放民法典、反有组织犯罪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方面的宣传资料超10万份。
如今,在“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节点,鹰潭市公安局、市妇联等部门积极联动,让法治舞台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
“法治+作品”丰富载体
2024年国庆节期间,鹰潭市举办的“弘扬法治文化·献礼祖国华诞”法治文化产品展,成为一道独特的法治文化风景线。展览现场,铜雕工艺和法治创意相融合的“婚书”“诚信赢天下”“清质澄辉”等法治文化产品,表达了婚姻、诚信及廉政等法治文化元素。
余江木雕“法安天下”,运用非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法治文化元素。龙虎山道法文化产品将阴阳八卦、龙虎等文化象征符号与法治符号融合,展现出道文化的新风貌。这些法治文化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色彩,将法治精神融入艺术创作之中,让法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鲜活而具体。
近年来,鹰潭市立足“世界铜都”“中华道都”的发展定位,推动法治元素与非遗技艺、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以优秀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积极打造体现鹰潭特色,接地气、有内涵、惠群众的优秀法治文化产品。2021年以来,该市文艺工作者累计创作普法视频作品300余个、法治书画作品200余个、法治歌舞30余支,开展法治展览50余场、授课600余次,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法治文化生活。
此外,鹰潭市还举办了“以法之名保护少年的你”线上画展、征集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书法作品并在市美术馆展出、组织书法家开展“书写宪法权威 弘扬法治精神”主题宪法宣传活动、开展“我为移风易俗添一笔”书画现场创作文明实践活动等,不断提高群众法治文化活动参与度,把“法言法语”融入社情乡俗,让法治宣传沾着“泥土”、带着“露珠”,让群众在书画交融处感悟法治深意,于翰墨生香时触摸法治温度。
“法治+实践”凝聚民心
在鹰潭市月湖区香山社区的法治演出现场,手捧民法典的“法律明白人”为现场群众讲解土地承包政策;在贵溪市平澜公园“法治夜市”摊位前,“法律明白人”化身“小摊老板”,热情招呼“客人”,引导他们参加普法活动……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鹰潭市将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有机融合的生动写照。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治实践是重点。鹰潭市以“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为抓手,广泛开展“做法律明白人 办法律明白事”主题实践活动,今年以来,“法律明白人”累计参与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5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000余件。与此同时,持续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扩面提质增效,结合鹰潭旅游城市的特点,创新将导游、竹筏船工等旅游从业者纳入“法律明白人”队伍,“法律明白人”导游既讲解悬棺之谜,也普及法律知识。
开展“有法帮你”法治实践,努力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良法善治的法治文化。以数字化助力法治文化建设,在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行政服务中心、工会等公共场所设置30余台“互联网-无人律所”,传播法治文化。创新推进全省首个“法律援助公益岗”,拓展“有法帮你”触角,让法律服务和法治文化触手可及。在护航经济发展的“雳剑护航”行动中,528名政法干警化身企业“法治管家”,为企业量身定制风险防控方案。
通过法治实践,凝聚民心的法治文化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成效,98.76%公众安全感指数背后,是群众逐渐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行动自觉的生动注脚。(文/图 倪爱斌 倪振宇 黎育芳)
编辑:何 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