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淬炼“版权之都”

——解锁景德镇创新创意“出圈”密码

来源:  新法治报·赣法云客户端     |    日期:  2025年04月28日     |    制作:  何山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考察时指出,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是景德镇内核驱动力之一,也是生存发展的“命门”。 

  如果创新创意是种子,知识产权保护便是为这些种子提供养分的土壤。景德镇的土壤,无疑是优质的。版权登记,是衡量创新创意活力的重要数据之一。2021年,景德镇获得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截至2024年年底,著作权登记数量达4.2万余件,比2019年增长逾40倍。  

  数据增长的背后,是景德镇作为手工艺之都,创新创意产业品质提升的缩影;作为千年瓷都,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作为世界艺术之都,与世界对话的底气。 

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

  改变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暮色初降时,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红砖烟囱与锯齿形厂房的轮廓被点亮,霓虹下人潮涌动。版权创意市集的白色遮阳棚沿着砖石蜿蜒铺展,不少创客在向游客讲解作品的特点,与窑砖墙上投影的“尊重原创”标语交相辉映。 

  景德镇市莲社北路的陶瓷街上,有一座名叫“红店街”的牌坊。红店,是古时景德镇制瓷流程中从事釉上装饰的场所,“范永盛瓷号”便是当时较为出名的一家。1923年,由范乾生创办的这家瓷号,在景德镇对外出口的陶瓷产品中,都印有红彩中英文“中国景德镇范永盛瓷号出品”字样,不难看出,景德镇陶瓷版权在当时就已经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湘湖村,原本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现在,村里陶艺材料店、模具店遍布,面向拉坯、绘画等制瓷环节的招聘启事随处可见,颇有当年“红店街”之势,许多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生和纷纷涌进的全职陶艺人,在这里展示创意、碰撞思想,成为其陶瓷创作之路的初始地。 

  “吴大少爷”是“凉猫烧”工作室的负责人,他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作为全职陶艺人已有9个年头,其作品偏爱用猫等动物作为主题,将传统艺术与当下年轻人的理念相融合,在这里你能看见鳄鱼与牛油果(鳄梨)在三才盖碗上融合而出“行业大鳄”的美好寓意。 

  如今他和爱人在景德镇的湘湖村经营着自己的艺术生活,网店生意不错,这几年,他们每年都要向江西省版权局申请著作权登记七八百件。 

  在陶溪川的创意集市,“脑洞集团”工作室的负责人Kiwi打造的陶瓷潮玩。当汉堡、法棍等食物以陶瓷的方式可爱呈现,又兼具实用功能,总能让不少消费者青睐。 

  “先学做人,再试丹青,这是基本,在作品概念落地的时候,我们会先去市面上看一看有没有相同的创意,如果有的话,那就尘封这个想法,这是底线。”Kiwi说,在景德镇的陶艺圈,他们相熟的朋友间都会主动保持各自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尊重创意已成为共识。 

  作为景德镇的文化新地标和城市新名片,陶溪川文创街区对原创的尊重,是入驻创客们收到的第一份“见面礼”,入驻陶溪川的要求就是要有原创作品。 

  对原创的重视,也让陶溪川文创街区收获满满,截至2024年年底,陶溪川市场内商户著作权登记2.75万件,外观设计发明专利数量320件,商标数量登记704件。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24年度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对象名单中,陶溪川文创街区成功入选,这是江西省唯一一家入选的市场。

景德镇明清御窑风火窑复烧点火现场(视觉江西/印德智)

  驱动 

  仅有意识还不够,能迅速落地生根才是关键。 

  为了让园区内的创客们在著作权申请上更加便利,陶溪川成立了版权服务中心,设立版权申报绿色通道,明确由陶溪川邑空间管委会负责初审和版权证发放。 

  “我们初审时会帮助创客把材料规范化,简化流程,减少被终审打回的概率,一般从申请到下证,7天之内就能完成。”陶溪川版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剑宁说,如果初审时材料不规范被驳回,就要等待30天再重新提交,这无疑会打击申请人的积极性,“版权作为一种技术保障,作品的登记时间是越早越好”。 

  在刘剑宁看来,细致贴心的服务能够让陶溪川创客的创新激情与申请著作权登记的热情逐步释放,著作权证书的普及,也给了创客们维权的底气。 

  今年3月初,来自微博网友的一次投诉事件,让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创客们见识到了这里对知识产权侵权的“零容忍”态度。 

  当陶溪川文创街区联合景德镇市珠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确认抄袭侵权事实后,涉事公司被责令下架所有侵权商品,并清退出陶溪川文创街区。 

  这起侵权事件在陶溪川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毫不避讳地写明了抄袭者的公司全称和股东姓名,成为了“原创为本,尊重创意”的一次有力见证。 

  创新创意,不是创客们的专利,活力的表现是全方位的。2024年,景德镇70多家陶瓷企业成立了研发中心,陶瓷版权产业形成了以青花、粉彩、色釉、雕塑为主的20多个大类、1000多个器型、2000多个系列、7000多个花面,集勘探、制造、设计、研究、教育、交流于一体的完备体系。 

  4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同意景德镇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这是我省第三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标志着该中心正式纳入全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 

  “陶瓷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明专利如果走普通通道申请,最长可能需要三年时间。”景德镇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郑惠姿说,景德镇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运行后,全市陶瓷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将由平均24个月缩短至3个月,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周期由平均12个月缩短至1个月,“这无疑为擦亮‘千年瓷都’名片注入了新活力”。 

  每一件陶瓷作品的诞生,都凝结着匠人心血与智慧,而捍卫创新的尊严与价值,则离不开司法的有力保护。 

  2021年4月,景德镇成立了全国第六家非省会城市的知识产权法庭,全面实行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审判“三合一”机制,积极推进涉陶瓷纠纷案件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审理。该法庭连续3年均有案件入选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执法现场

  突破 

  在景德镇的陶瓷圈,德化瓷、潮州瓷给这座千年瓷都带来的冲击,始终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在景德镇昌南新区国际陶瓷酒器产业园,景德镇市瑞牛智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牛智造”)宽敞明亮的工业化厂房里,工人们正紧张地在一条条机械化流水线上加工赶制陶瓷制品,这样的场景在长期依赖高端艺术瓷和手工定制的景德镇并不多见。 

  企业负责人施心华,在义乌从事外贸白手起家,源于对景德镇陶瓷前景的信心,在景德镇投资开办了一家定制生产陶瓷文创产品的规模生产企业。 

  “景德镇的陶瓷企业规模大的不多,很多产品做工精美但价格让消费者无法接受。”施心华尝试用“义乌模式”来助推陶瓷产业发展,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进行批量化生产,“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唯一的核心是景德镇智造”。 

  在瑞牛智造,依托集团的签约艺术家、设计师,拥有设计专利、设计版权数百项,构成了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客户大多是定制文创产品,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企业的原创能力,我们公司设有负责版权专利申请的部门,产品带着版权专利出厂已经是必备程序。”施心华坦言,提升陶瓷文创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方向,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景德镇未来发展的方向。 

  推开三宝村一处别致小院的院门,青石板小径会将你引向一座白房子,主人取名“手屋”。屋内陈设简单,斑驳的墙面与棱角分明的家具,构成了“80后”设计师冉祥飞的创意空间。 

  2014年,冉祥飞开始研究怎样在陶瓷制品上刷银,通过高温烧结把它固定在陶瓷表面。在“手屋”展示销售的不少作品中,能看到银粉在陶瓷表面流动形成的不同纹理。 

  “我们刷银的产品做得很早,后来三宝村有很多店铺出现同类的产品。”冉祥飞说,这就像一种创新“潮流”被市场认可,在他看来,与其去纠结“跟风者”让自己损失多少利益,不如专注于创作本身,成为这个行业的引领者,这也是他决定扎根景德镇的初衷。 

陶溪川文创街区夜市

  冉祥飞认为,始终走在创新创意的前沿,便能引领潮流。 

  “陶瓷创新成果的表达,一定要让知识产权保护来保驾护航。”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余孝平认为,要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就要围绕其培养一系列的人才,“教育面向未来,当时将法学与陶瓷技术研发和设计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余孝平曾担任景德镇陶瓷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该学院从2014年开始尝试开设“知识产权”学科进行探索,在2016年成功申报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和“陶瓷知识产权保护”硕士点,旨在为陶瓷产业、陶瓷科技人员的专利、艺术设计的设计创意和艺术家的陶瓷艺术创作等提供有效保护。 

  “现在,我们的很多学生已经投身知识产权保护事业。”余孝平说,保护创新就是保护未来,更彰显了一座城市对文化根脉的自觉传承。(文/图 新法治报·赣法云 记者刘学龙 吴强)

  编辑:何 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