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撑起一把“法治伞”
铅山县司法局石塘司法所所长龙翔用心用情服务基层群众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5年02月28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龙翔(中)调解纠纷
人物简介
龙翔,1987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铅山县司法局石塘司法所所长,2012年9月作为实习生来到石塘司法所,从此扎根当地,累计为60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先后获评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2024年被评为“新时代赣鄱先锋”。
清晨,石塘镇在山麓间的薄雾中苏醒,青砖黛瓦的古韵老街上,石板路上响起匆匆脚步声,赶早集的农人挑着竹筐,校门口的父母叮嘱着孩子,街角早餐铺的热气裹着方言吆喝声飘散开来。这座1000余户人家、2万余人口的小镇又迎来新的一天。
铅山县司法局石塘司法所距离镇中心不远,粉刷一新的老办公楼二楼,依次挂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室”“安置帮教室”“基层法治建设室”的牌子。常来的村民总能熟门熟路地推开大门,找到那个会说当地话的外乡人……
外乡来的“调解专家”
“修房的事我又问了,等下次就能一起安排上。”石塘镇不大,龙翔走在街上总能碰上几个最近去过司法所的熟面孔,他习惯把对方关心的事提前说,觉着这样让人心安。
如果不是特意介绍,这位说着铅山方言的司法所所长,没几个人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外乡人。
2012年初秋,龙翔以司法类专业毕业生身份来到石塘司法所实习,一待就是13个年头。
“刚‘出炉’的大学毕业生,法律知识肯定没问题,就是跟村民交流比较困难。”龙翔回忆起刚来石塘的时候,跟着老所长调解纠纷矛盾,被安排进行现场记录,一场调解下来,矛盾是化解了,笔记本上愣是没记录上完整的几句话,“在基层司法所,不懂当地方言,你肯定干不好工作”。
龙翔是泰和人,与铅山相隔甚远,方言并无多少相通之处,他在跟着老所长实习的空闲时间暗下功夫,花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把当地方言练得有模有样,如今镇政府新来的同事,都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石塘人。
基层司法所的工作并不全在办公室、调解室完成,龙翔说方言的学习都融入在全镇1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的走访中。
“在农村,一棵长出院墙的歪脖子树都能成为邻里纠纷的导火索,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为这事去敲司法所的门。”龙翔深知“治未病”的重要性,为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他经常上户找村民拉家常,有时发现一个问题,会一趟趟地往村民家中跑。
石塘镇政府的同事曾留意过龙翔处理矛盾纠纷的方法,称“既简单又复杂”:“龙翔先说理,后讲情,一步一步看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往往大费周折,需要深厚的基层工作经验。”
以法促和的“定盘星”
从初到石塘的毛头小伙,到如今扎根一方的“定盘星”。龙翔跟着这座武夷山下的江南小镇一同蜕变成长,唯一不变的是,他依然要时刻面对村里的大事小情,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石塘镇十一都村村民林某的讨薪案子,就是龙翔碰到的一块“硬骨头”。林某在龙翔上户走访时记下了他的电话,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龙翔说起了自己的讨薪故事。
在2013年,林某承接了铅山县鹅湖镇王某的工程,工程结束后,王某本应支付林某工程款200余万元。但是,在2013年到2023年间,王某先后支付了50余万元,剩余的150余万元工程款王某均以项目资金未到位为由拖欠。
龙翔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了王某,得知其有意愿调解解决问题,遂立即召集双方调解。王某希望免除利息,而林某无法接受,调解一时陷入僵局。
“调解工作要依据事实和法律,同时还要依情依理,促使双方互谅互让。”龙翔说,为让多年未解的欠薪案更进一步,他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做工作,经过向林某分析利弊,最终对方同意放弃对利息的诉求,双方在司法所的见证下签订了协议,这场跨越10余年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翻开龙翔的调解实录,总能看到他以所为家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2024年2月的一天,他晚上接到派出所电话,有一起婚姻家庭纠纷需要司法所协助处理,龙翔披上外套推开门就前往现场,经过他的疏导,双方心结慢慢解开,避免了一场潜在冲突,最终双方依法分割财产,和平分手。
十余年间,这样以法促和的故事不断在石塘镇上演。铅山县司法局副局长刘小涛曾经在基层司法所工作多年,对龙翔的经验深有体会,“他处理起纠纷,很有耐心,一遍一遍地说和,两头劝”。
展馆的义务讲解员
在石塘镇落成不久的闽浙皖赣苏区法制建设展示馆,时常有游客碰上一位戴眼镜的义务讲解员,为他们细心讲解展板上的内容,那个人就是龙翔。
近年来,当地围绕明清古建筑群和红色革命旧址打造了革命英雄烈士纪念碑广场、新四军整编纪念馆、姚筱舟纪念馆、同心广场、红色家书馆等场馆供游客参观,其中,闽浙皖赣苏区法制建设展示馆就是龙翔在铅山县司法局的支持下牵头建成的。
“最大的挑战就是梳理闽浙皖赣苏区的法制建设史,需要严谨、客观,容不得一丝差错。”龙翔说,为保证历史内容的准确,在筹备的一年时间里,他的业余时间都扑在了档案馆,翻遍了涉及地区的党史、地方志,力求还原那段最真实的红色法制岁月。
“当海量的历史资料摆在面前,你要让大家对这段法制建设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难点。”龙翔通过一次次地约访专家、专题研讨,确定按照立法、司法、执法这三个层面布置展馆。
如今走进闽浙皖赣苏区法制建设展示馆,可以看出龙翔匠心构建的时空长廊,当陈列着苏区时期油印法令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民法典遥相呼应,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红色法制的一脉相承,感叹闽浙皖赣苏区法制建设在无前例可循的情况下走出的第一步。
在石塘镇,除了精心打造的法治广场,一些普法小贴士藏身于小镇的各个角落。古时的石塘商贸繁忙,挑夫在狭窄的街道穿行,有不少弄巷交会处,房屋主人会将两墙转弯处的下沿直角抹平,展现礼让精神,谓之“拐弯抹角”。龙翔抓住机会,在抹平的墙边贴上民法典相关法条,“既不违和,又新颖有效,我平时在普法宣传中就喜欢琢磨这些”。
村民眼中的解忧人
石塘镇的陈老汉80多岁,2014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2022年,龙翔在对监狱预释放人员信息进行核查时发现,陈老汉要回来了。“老陈入狱之前就住在敬老院,听说他要回来,敬老院的人非常抗拒。”龙翔记得,老人无儿无女,一旦敬老院住不成,出狱之后将面临居无定所的困境,遂向石塘镇党委、政府汇报这一情况,并同石塘镇敬老院协调。因安置帮教,又衍生出一次别样“调解”。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起初以无房间、会造成人心恐慌等理由拒绝接受陈老汉回敬老院居住,龙翔据理力争,指出陈老汉原本作为五保人员居住在敬老院,不能因为他是服刑人员就产生歧视、恐惧等想法,甚至剥夺老人居住的权利。
“讲法讲理容易,真要让老陈在敬老院过得好,还要动之以情。”龙翔阐明法理后,开始讲述老人悲苦的一生,敬老院最终同意了老陈回敬老院居住。
住所问题解决后,陈老汉如何顺利回家,又成了摆在司法所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龙翔经过走访得知,陈老汉有一个外甥在石塘镇,通过与其外甥肖先生沟通,肖先生同意与司法所工作人员一道去饶州监狱将陈老汉接回,并提前为其准备换洗的衣物。
最让龙翔动情的一幕出现在接回陈老汉的现场,当龙翔和肖先生出现在陈老汉面前时,老人老泪纵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刚来石塘时,总觉得基层琐碎,也想过走。但我这个人有时候比较感性,当帮老百姓解决了一些问题,开始有人念你的好,我就觉得心里亮堂堂的。”龙翔感叹,扎根石塘十几年,调解过几百起纠纷,“现在走在大街上,见到人都能叫出名字,我就觉得待在这里很有意义。”
龙翔喜欢向大家灌输这样一个理念:“我们的工作是当群众淋雨时去撑起一把‘法治伞’,但最好的状态是,有了司法所未雨绸缪的工作,雨水还没落下,大家都已安全到家。”
法治人物第344期
多年以来,在立法、执法、守法、普法等各领域,在推进江西依法治省、促进社会和谐及公平正义、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传递法治力量、构建法治社会等各方面,他们都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法治人物”。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推荐您身边的“法治人物”。
联系邮箱:xfzbxwzx@163.com 联系电话:0791-86847870
(文/图 史乐尧 全媒体记者吴强)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