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pp盗取数百万条个人信息

抚州市一公司负责人因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牟利获刑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5年02月11日     |    制作:  聂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漫画/刘晨阳

轻易相信贷款平台的电话,随手下载一个应用程序,个人私密信息便惨遭泄露……近日,抚州市临川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嫌疑人陈某利用某App非法获取超百万条公民个人信息,从中牟利43.4万元。经检察院提起公诉,陈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获刑并处罚金。

“在诸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现与查处难度颇大,给相关部门在侦查、取证和起诉环节带来了重重困难。”2月8日,抚州市人民检察院杨富宽检察官对记者说。

下载App个人信息被泄露

“喂,你在我们网贷平台上的个人信息需要更新。”2024年3月27日,小林(化名)接到某小额网贷平台客服来电,对方称小林需更新资料。由于小林此前确在该平台借过1万余元,且一直按时还款,便未起疑心,添加了客服微信。

随后,客服引导小林下载某App进行信息更新。在App中,小林按照要求填写了个人信息并进行人脸识别。刷脸验证成功后,又被要求进行授权。

小林完成所有操作后,客服告知其后台已接收信息更新。事后,小林与朋友谈及此事时,朋友提醒她可能遭遇诈骗。小林立刻卸载某App,却浑然不知个人信息早已泄露……

小林的经历并非个例。2024年4月16日,抚州市公安局临川分局接到线索称,有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随后,该分局在抚州市某写字楼内进行突击搜查,查获抚州市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当场控制了吕某某等11名员工(均另案处理)。该公司负责人陈某也于当日主动投案。

据陈某交代,2023年9月15日,其成立了抚州市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通过其他公司设计了具有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功能的某App,包括通话记录、通讯录、短信、手机定位、运营商登记、个人征信等敏感信息。

2024年2月开始,陈某陆续招募员工,分工负责线上推广、维护某App运行及性能优化。他们通过欺骗手段,诱导公民下载App,从而获取大量个人信息。

贩卖个人信息获利43.4万元

陈某的公司究竟如何利用这些个人信息敛财?抚州市临川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赵文婷介绍,该公司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应用程序跨区域、大批量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再以充值查询方式提供给小额贷款公司或个人。

“陈某的客户多为小额贷款平台或个人贷款者,他们为查询潜在借款人偿还能力与陈某合作。某App起充金额1000元,充值后客户可获得临时管理员权限,通过谎骗个人下载App搜集信息。客户只能查看自己经手获取的信息,而查询个人征信等隐私内容则要收费。”赵文婷说。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并非所有客户的目的都局限于评估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像小林这类已经有过借贷经历的人群,他们也会出于各式各样的缘由,期望深入了解更为详尽的个人信息。

据统计,2023年9月15日至2024年4月16日,某App共获取他人通话记录信息543.4万余条,短信信息217.2万余条,通讯录信息197.6万余条,App使用信息33.1万条,大数据信息32万余条。陈某共非法获利43.4万元。

2024年10月17日,经抚州市临川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决陈某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继续追缴违法所得人民币43.4万元,依法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审慎对待App授权请求

据澎湃新闻报道,在2024年上半年全网监测到的1.1亿条情报中,经过真实性验证的有效数据泄露事件共计16011起,较2023年下半年增长59.58%。其中,银行业数据泄露事件数量高达6333起,连续两年位居榜首。

全国公安机关在2024年持续开展“净网2024”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整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全年共侦办网络违法犯罪案件11.9万余起。其中,侦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7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万余名。

当前,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情况频繁发生,而且还很难有效规避,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侵害行为极具隐蔽性。“在诸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现与查处难度颇大,给相关部门在侦查、取证和起诉环节带来了重重困难。”杨富宽检察官向记者透露,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正呈现上升趋势。互联网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的场景几乎无处不在。一些App和小程序会大量搜集个人消费数据、行动轨迹、财产状况等信息用于商业推广;而在日常生活中,如公寓、售楼处则采用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来收集个人敏感信息。有些信息收集行为不仅不必要,甚至可能构成犯罪。大量个人信息被收集之后,只要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极有可能导致信息泄露。

在当前个人信息屡遭泄露的态势下,该如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作为个人信息的主体,公民应保持高度警惕,审慎对待各类App和网站的授权请求。在授权前,务必仔细阅读隐私条款,避免因一时便利而盲目同意。填写个人简历只写必要信息,尽量不要太过详细,还要注意查看平台和企业是否正规;不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未知来源的文件,在网上或者街头一些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或手机号码等促销活动都需要保持谨慎。”江佑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军介绍,根据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同时,一旦遭遇个人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并妥善保存相关证据,寻求法律帮助。

(文/赵文婷 杨富宽 魏雨欣 全媒体记者江国稳)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