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古腔传新声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4年12月16日 | 制作: 熊玮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鼓板轻敲,铙钹颤鸣……11月18日,弋阳县朱坑镇西童村古戏台上,3名弋阳腔演员正在演绎一出《游园惊梦》。古老的弋阳腔,滚唱直白,非一字一音,却字字清晰,余声未落,帮腔和之,锣鼓追之,一展其戏曲“活化石”、高腔鼻祖的古韵质朴。
弋阳腔,产生于宋末元初,是南戏传入弋阳县后产生的戏曲声腔、我国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其声腔“本无宫调”,还可以“错用乡语”,根据演出地域变化,使用各地方言,有着极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乐平就形成了乐平腔,至安徽就形成了青阳腔,去湖北就形成了清戏,全国大约有13个省市有弋阳腔的传播足迹,40多个剧种受到弋阳腔的影响。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戏”,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弋阳腔,在弋阳始终弦歌不辍。
小雪时节,气温渐降,记者跟着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主任杨康来到弋阳县中畈乡显南村。刚一进村,就听到高亢激昂的锣鼓点和悦耳的戏曲声。村里翻新了文化礼堂,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送戏上门,连演6天。前来听戏的村民们把礼堂坐得满满当当,大家神情专注,随着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颦一蹙,或喜或悲,或哀或怒,早已入戏。
“我们的戏在村里很受欢迎,一年要送戏下乡一百四五十天,几乎场场爆满。”杨康颇为自豪。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弋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这一年,剧团重建。2013年,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成立,原弋阳腔剧团的演员全部转入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担负起弋阳腔保护、传承重任。
古腔要有“新声”,需要与时俱进,把那些立得住、传得久的经典传承好,同时也要赋予新的时代气息。
现在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承担主要演出工作的,基本都是青年演员。从一出出折子戏演起,复排《张三借靴》《打金砖》《疯僧扫秦》等一批经典剧目,创排《清贫》《祭碑出征》《方志敏》等现代剧目。中心不断为弋阳腔注入新元素、应用新手段,让古老戏种焕发青春。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排“大戏”《可爱的中国》。“只有大戏才能培养演员,让弋阳腔为更多人知道。”杨康说。
更让弋阳腔演员和戏迷们激动的是,为了传承弋阳腔,《上饶市弋阳腔保护传承条例》出台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我们属于传承弋阳腔的新生代,条例一出,我们觉得传承弋阳腔更有保障了,信心自然上来了。”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弋阳腔学员班”的学员们兴奋不已。
已是耄耋之年的弋阳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西怀,从未想过退休。她带着弋阳腔走进了校园,义务给孩子们办起了弋阳腔兴趣班。在林西怀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喜爱上了传统戏曲。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的“00后”李慧轩,经常在抖音上分享戏曲服装、扮相、唱腔。每当有网友为她点赞,她都非常开心,碰到能看出“门道”的网友,李慧轩总要和对方聊上几句。“谁说戏曲不能‘破圈’,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年轻人感受到戏曲的美。”李慧轩说。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弋阳腔这个古老剧种,正焕发新的青春活力。(全媒体记者李芳 朱晨欣)
来源:新法治报
编辑:熊玮
校对:王小明
复审:廖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