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海:给矛盾一个“出口”
余干县第三方调解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专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4年08月30日 | 制作: 何山 | 新闻热线: 0791-86847870
徐占海(右一)与大学生志愿者交流
“有些矛盾早些介入,就不会演变成案件了。”抱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调任余干县司法局玉亭司法所(以下简称“玉亭司法所”)所长的徐占海,在余干县成立了一支专门提供免费纠纷调解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余干县第三方调解志愿者协会,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余干县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
8年过去,徐占海创办的志愿者协会在余干县各地“开花”,不仅在本部成立了3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和律师调解工作室,还在黄金埠镇成立分会,在信访局、法院等单位派驻志愿者,设立独立调解工作室、服务站点等13个。
人物简介
徐占海,1977年5月生,余干县第三方调解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余干县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省一级人民调解员,曾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2011-2015年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创办协会
“这里就是我们设置在余干县人民检察院的独立调解工作室,风格还是太严肃了,以后得改造一下。”8月16日上午,带着暑假实习的两名大学生志愿者,余干县第三方调解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徐占海指着满墙的“排忧解难”锦旗,为两名大学生志愿者讲解。今年暑期,协会新增了20余名志愿者。
徐占海理想中的调解室应当是茶室风格,就像协会总部一样,诸多纠纷在一碗茶的闲聊中化解。徐占海设计了一个“9”与“和”字组成的蓝色LOGO,印在协会总部的茶室入口处。站在LOGO的正面看,它是‘9’,站在另一侧,它又是个‘6’,但站在中间看,它是一个“和”字。“各有各的看问题角度,中立的志愿者引导当事人多一点理解和包容,才能找到共同的‘和’字。”徐占海说,LOGO也是协会目前工作的写照。
提起公益性社会组织,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各类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志愿者团队。“专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我们在江西省是第一家,全国范围内恐怕也不多。”徐占海介绍,截至目前,协会的志愿者们已经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800余起,在余干县信访局、法院、总工会等单位设立了独立调解工作室、服务站点等,甚至有的居民在南昌买车遇到了纠纷,也打电话请协会志愿者介入。在余干县,该协会算得上小有名气。
然而,8年前,协会还是一个“缺场所、缺人员”的草创组织。创办协会并不是心血来潮,47岁的徐占海从警多年,在社会纠纷调解上有自己的见解,这些经验都被记在了一本本笔记本上。2014年,靠着这些经验,在余干县司法局乌泥司法所任所长的徐占海,组织人员建立了全省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村级调解工作室——保水调解室。很多可能进一步恶化的农村社会矛盾,在调解室里被一一化解。
“与当公安民警时很不一样。”徐占海在警校读的是预审专业,学习在案件发生后通过初步审讯获得关键线索。“然而,等到警察介入,事情往往已经不可挽回地发生了。”回忆起警察生涯,徐占海说,很多刑事案件往往起源于微小的矛盾,即便最后犯罪分子得到了法律的严惩,受害者家庭的伤痛却难以抚平。“如果能早些介入就好了。”在司法所的调解工作中,徐占海找到了答案。
2016年,徐占海调任玉亭司法所所长,彼时所里的调解工作面临“案多人少”的困境。“怎样能发动更多人参与调解?”思索中的徐占海,见到了余干县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忙碌的身影,一个想法就此萌发。2016年7月21日,利用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徐占海“拉”来了第一批50名志愿者,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余干县第三方调解志愿者协会就这样在玉亭司法所的一间办公室里成立了。
用心解纷
协会没有收入,调解活动也不收费,参与协会调解工作的,都是不计报酬、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最早的志愿者都是徐占海的熟人,有的是律师,更多的是退休的普通人。但是怎样才能让大家信任协会的调解能力,愿意接受非官方组织的调解呢?
协会的名声是通过一个个调解案例,在当地口耳相传积累起来的。徐占海调解过的最复杂的案子,前前后后拖了一年多时间。一对本地夫妻间产生矛盾,从工作单位闹到了派出所,甚至演变成了双方大家庭的冲突,最终在协会总部和解。
夫妻情感破裂,离婚过程中因财产分割闹矛盾,矛盾主要集中在夫妻双方共同经营的一家企业上。该企业双方亲属各有参股,事后演变成了双方大家庭“约架”。好在当地派出所民警及时赶到,防止了事件继续恶化。协会当时的口碑不错,调解工作就这样转到了徐占海手上。
经过几个月的沟通,双方终于同意签订调解协议。那一天,徐占海早早地来到协会的茶室,泡好了一壶茶,等待双方当事人到来。同意分割财产的合意是当日9时达成的,最终签字却拖到了当日22时。两夫妻在茶室吵了起来,几次谈判几乎破裂,徐占海总想着再挽回一次,拉着双方“再喝一杯茶”。见到双方感情无可挽回,徐占海转变了策略,单独与双方沟通,理性陈述利弊,陪着当事人在调解书上一次次修改。谈判持续到了晚上,茶叶都没了味儿。
签完字后,夜色已深,争吵了一天的两人分别向徐占海道谢,然后转身走出协会大门,在路灯下背向离去。虽然两人的缘分走到了尽头,但徐占海能感觉到,长期压抑在双方心理的痛苦情绪终于消散了。“我们调解的案子不一定都结局完美,但给了矛盾和负面情绪一个‘出口’,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徐占海说。
这样的案子有很多,恋爱纠纷、民间借贷纠纷、邻里纠纷……徐占海觉得最痛快的时候,是经过一天的言语交锋,双方握手言和。徐占海至今记得,一对多年的老邻居因日常琐事打了起来,在200元的赔偿金额上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调解工作持续了一上午还没有结果,徐占海灵机一动,提议用这200元请一顿中饭。意想不到的是,两个老邻居推杯换盏之间,把心结解开了,最后抢着为这顿饭买单,赔偿一事也未再提。见此场景,徐占海想到了印在协会墙上的那句话:“成就他人,成长自己。”
培养新人
随着协会名声越来越大,案子越来越多,徐占海张罗着给协会“招兵买马”。微信朋友圈的招贤文案写的是“用身边人调解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扩大知名度,徐占海创建了微信公众号,介绍协会工作的点点滴滴,还自费到本地微信公众号打广告。一次偶然机会,某著名调解节目制作组到余干县录制节目,徐占海主动上前,介绍起了协会近些年的发展,节目主持人被打动,受邀成为名誉会长。
目前,协会成员超120名,办公地点从原本借用的司法所办公室,搬到了文定路,有了更宽敞的空间,新增了心理咨询室等功能空间。有的志愿者来自制衣行业,还为协会设计制作了一批蓝色的会服,背面印的就是“成就他人,成长自己”八个大字。
协会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用徐占海的话来说:“纠纷调解没有最专业,只有最合适的人说出最打动当事人的话。”徐占海说,社会背景各异的志愿者,其中与当事人有相似经历、共同话语的,往往更懂当事人心理,更能推动矛盾化解。
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协会(委员会)近些年陆续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全市优秀志愿服务站点等多个荣誉。当地信访局、法院、检察院、总工会和妇联等单位纷纷与协会合作,设立调解工作室,邀请志愿者帮助解纷。
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期徐占海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志愿者队伍虽然较为庞大,但活跃人数占比不高。他告诉记者,很多志愿者入会后“不知道该做什么”,最终在一些零散的文书和跑腿工作中丧失了热情,渐渐地不再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新人培养制度没有跟上组织的发展。”作为会长,徐占海有些内疚,他解释,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获得价值反馈,公益组织才能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而协会的引导制度,还不够完善。
最近徐占海的工作重心几乎都放在了完善新人培养机制上,办公室旁堆了一摞这些年积攒的笔记本。徐占海准备重新梳理一遍这些年的调解经验,再编辑成册出版,帮助新加入的志愿者更快融入协会的公益调解活动中。“我们将来要培养一大批调解志愿者,甚至要走出余干,走向全省。”徐占海说。
上饶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上饶市人民调解协会秘书长周光有认为,多年来,该协会汇集各行业、各部门的人民调解精英,建强调解队伍,凝聚社会力量,长期从事纠纷调解、普法宣传、心理咨询等工作,成效显著,真正做到“帮政府分压,为群众解忧”,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得到了行业的认可、社会的赞许,是人民调解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省委改革办主办的《江西改革工作简讯》专门推介了该协会的创新做法。(文/图 王政 全媒体记者吴强)
编辑:何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廖世杰
审签:戴平华
“有些矛盾早些介入,就不会演变成案件了。”抱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调任余干县司法局玉亭司法所(以下简称“玉亭司法所”)所长的徐占海,在余干县成立了一支专门提供免费纠纷调解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余干县第三方调解志愿者协会,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余干县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
8年过去,徐占海创办的志愿者协会在余干县各地“开花”,不仅在本部成立了3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和律师调解工作室,还在黄金埠镇成立分会,在信访局、法院等单位派驻志愿者,设立独立调解工作室、服务站点等13个。
人物简介
徐占海,1977年5月生,余干县第三方调解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余干县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省一级人民调解员,曾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2011-2015年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创办协会
“这里就是我们设置在余干县人民检察院的独立调解工作室,风格还是太严肃了,以后得改造一下。”8月16日上午,带着暑假实习的两名大学生志愿者,余干县第三方调解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徐占海指着满墙的“排忧解难”锦旗,为两名大学生志愿者讲解。今年暑期,协会新增了20余名志愿者。
徐占海理想中的调解室应当是茶室风格,就像协会总部一样,诸多纠纷在一碗茶的闲聊中化解。徐占海设计了一个“9”与“和”字组成的蓝色LOGO,印在协会总部的茶室入口处。站在LOGO的正面看,它是‘9’,站在另一侧,它又是个‘6’,但站在中间看,它是一个“和”字。“各有各的看问题角度,中立的志愿者引导当事人多一点理解和包容,才能找到共同的‘和’字。”徐占海说,LOGO也是协会目前工作的写照。
提起公益性社会组织,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各类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志愿者团队。“专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我们在江西省是第一家,全国范围内恐怕也不多。”徐占海介绍,截至目前,协会的志愿者们已经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800余起,在余干县信访局、法院、总工会等单位设立了独立调解工作室、服务站点等,甚至有的居民在南昌买车遇到了纠纷,也打电话请协会志愿者介入。在余干县,该协会算得上小有名气。
然而,8年前,协会还是一个“缺场所、缺人员”的草创组织。创办协会并不是心血来潮,47岁的徐占海从警多年,在社会纠纷调解上有自己的见解,这些经验都被记在了一本本笔记本上。2014年,靠着这些经验,在余干县司法局乌泥司法所任所长的徐占海,组织人员建立了全省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村级调解工作室——保水调解室。很多可能进一步恶化的农村社会矛盾,在调解室里被一一化解。
“与当公安民警时很不一样。”徐占海在警校读的是预审专业,学习在案件发生后通过初步审讯获得关键线索。“然而,等到警察介入,事情往往已经不可挽回地发生了。”回忆起警察生涯,徐占海说,很多刑事案件往往起源于微小的矛盾,即便最后犯罪分子得到了法律的严惩,受害者家庭的伤痛却难以抚平。“如果能早些介入就好了。”在司法所的调解工作中,徐占海找到了答案。
2016年,徐占海调任玉亭司法所所长,彼时所里的调解工作面临“案多人少”的困境。“怎样能发动更多人参与调解?”思索中的徐占海,见到了余干县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忙碌的身影,一个想法就此萌发。2016年7月21日,利用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徐占海“拉”来了第一批50名志愿者,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余干县第三方调解志愿者协会就这样在玉亭司法所的一间办公室里成立了。
用心解纷
协会没有收入,调解活动也不收费,参与协会调解工作的,都是不计报酬、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最早的志愿者都是徐占海的熟人,有的是律师,更多的是退休的普通人。但是怎样才能让大家信任协会的调解能力,愿意接受非官方组织的调解呢?
协会的名声是通过一个个调解案例,在当地口耳相传积累起来的。徐占海调解过的最复杂的案子,前前后后拖了一年多时间。一对本地夫妻间产生矛盾,从工作单位闹到了派出所,甚至演变成了双方大家庭的冲突,最终在协会总部和解。
夫妻情感破裂,离婚过程中因财产分割闹矛盾,矛盾主要集中在夫妻双方共同经营的一家企业上。该企业双方亲属各有参股,事后演变成了双方大家庭“约架”。好在当地派出所民警及时赶到,防止了事件继续恶化。协会当时的口碑不错,调解工作就这样转到了徐占海手上。
经过几个月的沟通,双方终于同意签订调解协议。那一天,徐占海早早地来到协会的茶室,泡好了一壶茶,等待双方当事人到来。同意分割财产的合意是当日9时达成的,最终签字却拖到了当日22时。两夫妻在茶室吵了起来,几次谈判几乎破裂,徐占海总想着再挽回一次,拉着双方“再喝一杯茶”。见到双方感情无可挽回,徐占海转变了策略,单独与双方沟通,理性陈述利弊,陪着当事人在调解书上一次次修改。谈判持续到了晚上,茶叶都没了味儿。
签完字后,夜色已深,争吵了一天的两人分别向徐占海道谢,然后转身走出协会大门,在路灯下背向离去。虽然两人的缘分走到了尽头,但徐占海能感觉到,长期压抑在双方心理的痛苦情绪终于消散了。“我们调解的案子不一定都结局完美,但给了矛盾和负面情绪一个‘出口’,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徐占海说。
这样的案子有很多,恋爱纠纷、民间借贷纠纷、邻里纠纷……徐占海觉得最痛快的时候,是经过一天的言语交锋,双方握手言和。徐占海至今记得,一对多年的老邻居因日常琐事打了起来,在200元的赔偿金额上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调解工作持续了一上午还没有结果,徐占海灵机一动,提议用这200元请一顿中饭。意想不到的是,两个老邻居推杯换盏之间,把心结解开了,最后抢着为这顿饭买单,赔偿一事也未再提。见此场景,徐占海想到了印在协会墙上的那句话:“成就他人,成长自己。”
培养新人
随着协会名声越来越大,案子越来越多,徐占海张罗着给协会“招兵买马”。微信朋友圈的招贤文案写的是“用身边人调解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扩大知名度,徐占海创建了微信公众号,介绍协会工作的点点滴滴,还自费到本地微信公众号打广告。一次偶然机会,某著名调解节目制作组到余干县录制节目,徐占海主动上前,介绍起了协会近些年的发展,节目主持人被打动,受邀成为名誉会长。
目前,协会成员超120名,办公地点从原本借用的司法所办公室,搬到了文定路,有了更宽敞的空间,新增了心理咨询室等功能空间。有的志愿者来自制衣行业,还为协会设计制作了一批蓝色的会服,背面印的就是“成就他人,成长自己”八个大字。
协会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用徐占海的话来说:“纠纷调解没有最专业,只有最合适的人说出最打动当事人的话。”徐占海说,社会背景各异的志愿者,其中与当事人有相似经历、共同话语的,往往更懂当事人心理,更能推动矛盾化解。
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协会(委员会)近些年陆续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全市优秀志愿服务站点等多个荣誉。当地信访局、法院、检察院、总工会和妇联等单位纷纷与协会合作,设立调解工作室,邀请志愿者帮助解纷。
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期徐占海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志愿者队伍虽然较为庞大,但活跃人数占比不高。他告诉记者,很多志愿者入会后“不知道该做什么”,最终在一些零散的文书和跑腿工作中丧失了热情,渐渐地不再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新人培养制度没有跟上组织的发展。”作为会长,徐占海有些内疚,他解释,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获得价值反馈,公益组织才能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而协会的引导制度,还不够完善。
最近徐占海的工作重心几乎都放在了完善新人培养机制上,办公室旁堆了一摞这些年积攒的笔记本。徐占海准备重新梳理一遍这些年的调解经验,再编辑成册出版,帮助新加入的志愿者更快融入协会的公益调解活动中。“我们将来要培养一大批调解志愿者,甚至要走出余干,走向全省。”徐占海说。
上饶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上饶市人民调解协会秘书长周光有认为,多年来,该协会汇集各行业、各部门的人民调解精英,建强调解队伍,凝聚社会力量,长期从事纠纷调解、普法宣传、心理咨询等工作,成效显著,真正做到“帮政府分压,为群众解忧”,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得到了行业的认可、社会的赞许,是人民调解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省委改革办主办的《江西改革工作简讯》专门推介了该协会的创新做法。(文/图 王政 全媒体记者吴强)
编辑:何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廖世杰
审签:戴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