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大山的班车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4年04月30日     |    制作:  熊玮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班车的这头,是大山里的村庄; 

班车的那头,是中学,是广阔的天地; 

班车,是桥梁,是跳板;

“万载县城—仙源—高岭”这条山区班线全程70公里,一趟跑下来需要两个半小时。19年来,孩子们坐着这趟班车,从村口出发,前往乡里读初中、县里读高中…… 

为了守住大山的希望,一代代人遵守“约定”,见证一批批学生走出大山、走向多姿多彩的山外世界。 

山路步步惊心

4月19日,轮到张坊敏开车跑“万载县城—仙源—高岭”这条客运线路,这是万载县最难跑的山区线路,全程70公里,80%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一趟跑下来需要两个半小时。其中仙源初中到高岭村的最后20公里临崖傍水,步步惊心。

“跑这条线路的司机,都经过了公司层层筛选。我们不仅要有经验,还要有耐心、肯吃苦。”张坊敏说。由于驾驶难度大、路程远、技术要求高,目前,宜春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万载分公司只有4名司机跑这条线路,平均年龄45岁。

这条线路究竟有多难开?带着疑问,记者踏上了这趟开往高岭村的班车。

班车出县城一路向北,驶入重重山峦间。车程过三分之一,班车开始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时速30公里、20公里、16公里……随着坡度的增加,车速渐渐放缓。“山路十八弯”,每次通过弯道,张坊敏都不忘按喇叭,“嘀嘀”声响彻山林。

持续多日的恶劣天气,让仙源乡至高岭村的20公里山路更加难走,沿途部分毛竹“折腰”,成了“拦路虎”。很多时候,司机只能踩着刹车慢慢前进。

“车里常年备着清理工具,遇上大块的石头或倒伏的树木,我们都得停车清理。”张坊敏告诉记者。

最让司机头疼的是最后几公里的临水临崖单行车道,会车很难。在离目的地还有5公里的一处弯道,张坊敏碰到了一辆迎面开来的小车。他急忙踩住刹车观察四周,发现车辆左前侧有个凸出去的水泥台,但车辆也只能移动一小段距离。见班车退无可退,小车司机只好使出浑身解数,慢慢挪动,待车身完全通过已过去了七八分钟。

提前放学的“秘密”

班车终点所在的高岭村四面环山,是万载县最偏远的山村。

高岭村党支部书记蓝平媛介绍,村里总人口约1600人,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目前常住人口只有800余人,以老人和小孩为主。“2001年官元山乡撤并后,孩子们读初中只能去仙源乡,平时坐车的主要是孩子。”

十几年来,一批批高岭村的孩子周一坐车出村上学,周五搭车回家。初中毕业后,他们又坐这趟班车去县城读高中,或走出大山到更远的地方求学。

4月19日恰逢周五,在万载县仙源初级中学寄宿求学的高岭村学生迎来了回家的日子。当天14时50分,下课铃一响,学生们便从教室里鱼贯而出,雀跃着冲进寝室,拎着换洗衣物前往校门口候车。

人群中,这些慢悠悠走向校门口的学生异常“显眼”。“这些都是晚些时候要坐班车回家的学生。”仙源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凌院江告诉记者。据了解,该校现有500余名学生,其中20余人来自最为偏远的高岭村。

为保障高岭村学生安全回家,多年来,仙源初级中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周五提前放学。遇上恶劣天气,学校会及时通知高岭村学生,让他们在天气好转后再来上学。

“在全县所有中学里,我们学校放学是最早的。”凌院江说,这是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照顾高岭村学生而推行的人性化措施。“学生回村,光坐车就要1个小时,有些学生下了车还要走路回家。如果放学太晚,可能学生还没到家天就黑了。”

每逢周五放学,该校需要坐班车回家的高岭村学生会估算着时间,先到附近的快递站帮家人取包裹,然后去候车。

承载希望之路

“嘀……”16时30分许,汽车喇叭声由远及近,等车的20余名高岭村学生迅速奔向停车点排队。

每到周五下午,高岭村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就会聚集不少骑摩托车来接孩子的家长。

村民蓝秋华的家位于距离村委会3公里的半山腰上。由于山路陡峭,她的女儿张彩云下车后走回家需要近40分钟。蓝秋华不忙的时候都会骑摩托车接女儿回家。

蓝秋华家的厅堂里最显眼的是满满一墙的奖状。蓝秋华与丈夫张春根育有两女一子,大女儿从仙源初级中学毕业后,去了长沙一所技校继续学习;小女儿张彩云在读初二;儿子在上小学。墙上的奖状都来自于他们。

为供三个孩子读书,这些年,张春根一直在浙江务工,通常只有过年才回家。蓝秋华平日在林场接一些零活补贴家用。在她看来,大山里的孩子摆脱打工、务农的命运,主要靠读书,“万载县城—仙源—高岭”这条班线关乎他们的未来,也承载着全家的希望。

去年,张彩云跟随家人去了一趟湖南,这是她有生以来去过最远的地方。回来后,她许下了一个愿望:如果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走出去看世界。

“一个都不能少”

仙源初级中学语文老师付优萍来自高岭村。

2012年,付优萍从高岭村小学毕业后,和张彩云一样,乘班车往返于村里与仙源初级中学之间。“我是地地道道的留守儿童,赶不上班车的时候只能走路去学校。”付优萍告诉记者。

2015年从仙源初级中学毕业后,付优萍考上了教师。4年后,她回到了仙源初级中学,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成为老师后,付优萍对开出大山的班车有了新的理解:“我觉得高岭村的孩子应该更努力,这样才不会辜负一路颠簸的辛苦,走出去才有希望,才能收获无限的可能。”

4月22日是高岭村学生集体返校的日子,早上6时许,发车点对面的杂货店就亮起了灯,为赶车上学的孩子指路。

这是村民魏慈妹与丈夫开了十几年的杂货店。每逢周一,他们都会提前开门。

高岭村多数村民都有魏慈妹的电话。村民们碰上孩子起晚了需要班车推迟出发,或是孩子生病临时请假,都会让她转告司机。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需要乘车上学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十几年来,这家杂货店成了村民与班车司机传递消息的“驿站”。

“为了让学生赶在早上8时前到校,每周一班车都会提前至6时50分发车,其他日子都是7时20分出发。”在蓝平媛记忆里,这个规矩延续了十余年。

天色渐亮,杂货店门前聚集的学生多了起来,旁边的长凳上堆满了书包。候车的学生陆续登车,车厢里充斥着辣条、泡面的香味……

早上6时50分,班车准时发车。山间的云雾被穿过云层的阳光拨散,水汽化作彩虹,注视着车辆驶出草木葱茏的山林,奔向五彩斑斓的大山之外。(文/图 张玉丰 全媒体记者李书贤 全媒体首席记者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