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市民免费祛痘却背上万元“美容贷”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4年03月18日     |    制作:  熊玮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原标题:

免费祛痘却背上万元“美容贷”

南昌市痘医堂百盛店被投诉 律师:消费者不能轻信口头承诺,须增强合同意识

3月8日,南昌市民小李向新法治报反映,本想免费体验一下祛痘服务,却被商家推销购买1万元的美容项目,还因此背上了“美容贷”,自己只能一边应付催债信息,一边四处维权。记者调查得知,类似这类“美容贷”属于场景贷,缺乏社会经验和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容易被宣传诱惑,进行提前消费、超额消费,承担了艰难的“美丽负担”。经过多方沟通协调,目前美容机构已经退还小李6000元费用,贷款平台也表示可以为小李提供更合理的债务偿还方案。

消费者:被诱导办“美容贷”

“2万多元的套餐现在只要1万元,可以分期付款。”2023年9月3日,在南昌市中山路上的痘医堂皮肤管理连锁机构百盛店(下称“痘医堂”),小李(化名)正躺在痘医堂治疗床上体验“免费祛痘”,在一名“主任”的引导下,把手机交由对方扫脸、录像,通过App“即分期超G会员”(下称“即分期”)尝试开通共18期的1万元美容贷款,由于等待商家确认,分期手续于2023年9月22日才正式完成。小李自此过上边贷款祛痘,边打工还贷的日子。

还完第1期700多元后,意外发生了。小李因腿伤住院,失去经济收入来源的他接到了催债电话,被告知其面临上征信“黑名单”的风险。小李表示,此时他才意识到,这笔贷款背后还有2699.72元的利息与400多元的滞纳金。

“办理美容套餐时,对方根本没提利息和罚金的事情,签的合同也被收走了。”据小李描述,他只想体验免费祛痘,多次告知对方自己收入微薄难以承受,但在对方热情的介绍下,最后还是在治疗床上稀里糊涂地同意了办理昂贵的祛痘套餐,其间他想将套餐价格发给朋友参考,却被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了,自始至终“没有拿到美容合同,也没有贷款合同”。

小李办理的祛痘套餐包括26次服务,小李已接受了8次。收到催债电话后,小李家人与痘医堂商家进行交涉,希望退还部分费用,未有结果。“他们没有明码标价,每次半小时的护理说价值980元,但是索要合同时,对方表示无法提供,说已经上传给公司了,门店没有备份。”小李表示。

痘医堂:已协商退款6000元

3月12日,记者向痘医堂门店求证上述信息。痘医堂百盛店周店长否认了“诱导过度消费”的说法,表示对小李并无隐瞒。其称,依据工作规范,工作人员会向当事人口头说明合同内容,小李作为成年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过目前小李的美容合同已经在店内遗失,无法再查询详细条款。至于小李反映的贷款事宜,周店长表示,其本人当天刚到门店上任,并不了解此前详细状况,就其所知门店不存在向消费者推荐贷款的情况。

在小李的“即分期”App上,不少贷款信息都与门店相关联。例如贷款信息页面显示着“商户名称:痘医堂”等字样;在商品信息栏又显示着“西湖木子熙美容”;App还提示了“请向商户支付消费”,并完整记录着商户开户银行和账号。据小李介绍,收到贷款后,他通过扫店员“璐璐”手机微信二维码转账6000元,因限额又在次日零点后把4000元转给店长“熊”的微信账户。

“以上两名工作人员已离职。”周店长告诉记者。记者提出联系老板时,对方表示并无老板联系方式,且老板近期不会来店里。

就小李的美容消费和贷款纠纷,记者咨询了东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百花洲分局。该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小李提供服务的门店实际工商注册名为“东湖区梦妆美容化妆品店”,针对双方的消费纠纷,3月8日已进行了行政调解,商家最终同意退还小李6000元费用,但贷款问题在职权范围之外,建议小李向相关部门反映。

即科集团:贷款流程合规

小李办理贷款的App为上海即科智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即科集团)旗下平台。在即科集团处,记者得到了另一个角度的解释。

“痘医堂西湖木子熙美容店与痘医堂东湖区梦妆美容化妆品店均与我司有合作关系。”即科集团一名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小李使用的是固定用途的消费分期产品,通过西湖木子熙美容店的商户编码申请该笔分期,分期申请时填写的资金用途为向西湖木子熙美容店采购祛痘项目服务。

“平台办理流程合规,采取了必要措施保证消费者知情权。”上述工作人员向记者强调,App分期申领界面明确显示了贷款期限、利息与违约责任等内容,并且在人脸识别后设置了视频确认环节,平台事后还发送短信提醒消费者防骗,告知可7日无理由退贷与协助维权。小李在2023年9月3日和22日录制上传的视频显示,他头戴美容店毛巾口头说明了“我自愿申请消费分期,我不是学生”。

3月15日,小李向即科集团申请拿到了贷款合同,合同显示贷款人为“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份2023年9月22日签订的合同签订地为安徽望江。

“上述贷款业务被称为‘场景贷’。”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该模式下,网贷平台、金融机构和美容机构三方合作,金融机构有牌照但缺乏获客渠道,平台通过关注美容等具体行业场景为其服务引流,美容机构则直接服务消费者盈利。

“‘场景贷’本身并不违法,但若涉及收取高额利息,则有可能超过法律保护的最高利息标准,消费者可以请求按正常利息还款。”江西朗秋律师事务所律师万浩告诉记者。小李的贷款实际年化利率约为18%,因出借人为金融组织,不适用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4倍LPR利率标准,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24%利率保护上限以内。

律师:警惕“美容贷”陷阱

近年来“颜值经济”兴起,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到了2300余条“美容贷”直接相关纠纷,争议多集中在“隐瞒费用、利息”“诱导过度借贷”等问题上。

“美容场景资金需求大、项目时间长,事情一旦有利可图就难免催生乱象。”上述业内人士坦言,为向消费者推销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项目,确实可能存在个别欺诈情况,但当事人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很难向其他人证明这一点。

“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大事实,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达的,可能构成民事欺诈。”万浩告诉记者,如果美容机构存在民事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依据民法典第148条,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美容机构有告知义务,应完整介绍合同风险;贷款平台应严格核实个人消费状况、还款能力,避免盲目放贷;消费者本人也要对自身行为负责,避免掉入‘美容贷’陷阱。”万浩提醒,面对各类提前消费,消费者尤其应增强合同意识,不能轻信口头承诺,必须书面确认贷款利率、逾期及违约金等重要内容,不要轻易把身份证件等信息提供给商家,更不能交出手机由他人代为操作,避免稀里糊涂签了合同。

3月16日,记者从即科集团处得知,考虑到小李反映的特殊情况,可以共同商讨更合理的债务偿还方案。对于最终解决方案,小李对此表示认可,并对本报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文/图 王政 全媒体首席记者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