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和事佬”

南丰县太和镇下洋村“特聘村主任”吴林泉扎根基层29年用心服务解民忧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3年12月07日     |    制作:  何山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吴林泉(左一)入户访民情

  “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江西省先进人民调解员”“抚州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抚州市人民满意的调解员”……在南丰县太和镇下洋村“特聘村主任”吴林泉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

  吴林泉自1994年担任下洋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始终把群众的大小事放在心上,不论是在田间、农舍,还是橘园、集市,经常能看到他不厌其烦地为群众宣讲政策和法律,苦口婆心地调解矛盾纠纷的身影。29年来,他走街串户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00余起,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57岁的吴林泉仍以“特聘村主任”的身份,活跃在下洋村的田间地头,是村民敬佩的“和事佬”。

  “把村民的事放在首位”

  日前,下洋村村民王某华与其叔叔王某昌因田地置换面积纠纷久调不决,双方积怨颇深。吴林泉得知后,走访村干部、群众及双方当事人,在掌握事实真相后,他多次上门开导双方当事人,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说起吴林泉,下洋村村民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自吴林泉担任下洋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累计调解村民矛盾纠纷1200余起,村内连续十余年无人上访。当被问及处理村民矛盾纠纷的法宝时,吴林泉微微一笑:“就是把村民的事情放在首位,发现矛盾立即着手解决,事前下工夫了解情况,事后跟踪回访调解落实情况,发现一起,解决一起。”

  2017年,太和镇为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需流转村民土地,但是部分村民对土地流转政策理解不透,有抵触情绪,村干部多次吃了“闭门羹”。为了推动流转工作,吴林泉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了解群众诉求,宣讲相关政策,并找来已签订流转协议的村民现身说法,为他们讲解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的好处,最终成功流转土地2600多亩。

  这只是吴林泉多年从事基层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扎根下洋村29年来,他早已将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使村民邻里关系和睦,他在村里走、俯身听、耐心劝,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把党的政策宣传好、引导好。这些年,他获得了“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江西省先进人民调解员”“抚州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抚州市人民满意的调解员”等荣誉。

  培养“法律明白人”100余人

  在20多年的调解实践中,吴林泉发现,很多矛盾纠纷是由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但往往因为解决不及时、双方当事人不懂法,从而将小事闹大。如何实现矛盾纠纷随时随地有人调解,并在调解过程中用好法律化解群众纷争,成了吴林泉不断思考的问题。要培养更多知法懂法的“法律明白人”,为乡村输送更多调解人才刻不容缓。

  他在太和镇成立吴林泉工作室的基础上,在下洋村、司前村、店前村等地开设工作站点,把自己的调解经验传授给其他调解员,为各村培养调解骨干。同时,在下洋村开展培训工作,使100余名群众成为“法律明白人”。

  日常工作中,吴林泉还坚持将法治宣传与调解工作结合,向村民开展法律宣传。

  “老吴,我家亲戚在为别人建房时受伤,医药费该谁出?”前不久,几位村民来到吴林泉家中咨询解决纠纷的法律途径。

  “如果你亲戚是包工头招去的,他与包工头就形成了雇佣关系,包工头应该赔偿。”吴林泉向村民答复,顺便普及了劳动法中对工伤认定的规定。

  近年来,吴林泉在村内开展各类法治宣传40余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00余人次。如今,在他的引领下全镇有49名“和事佬”活跃在村头巷尾,100余名“法律明白人”穿梭在田间地头,有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将法律知识送进村民家中,为群众解忧。

  “民情日记”写满民生实事

  吴林泉手里有本“民情日记”,里面写满了民生实事。

  “一大早我就来到曾水孙家里,将身上所带400元钱交到他手上,并反复嘱咐,钱可以再想办法,孩子读书是大事、好事,耽搁不得……”

  “今天,看到存在安全隐患的木桥终于改造成水泥桥,我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下了……”

  为改变村集体经济落后的局面,吴林泉先行先试,栽种了100亩蜜橘和200亩烟叶,在获得不错的收益后,便带领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带动160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

  在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吴林泉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为民服务的又一抓手,带领村“两委”先后在下洋村10个村小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以前这里电也没有,桥被水冲掉了,吴书记接手以后,村里水泥路通了,基础设施也好了。”村民黎长根告诉记者,在吴林泉的带领下,下洋村的变化日新月异,保证了农田用水、解决了交通阻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对他的付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下洋村,“有问题就找吴林泉”已成了村民的共识。

文/图 贺楠雨 全媒体记者 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