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要让群众精神上有获得感

来源:  江西日报     |    日期:  2023年11月15日     |    制作:  何山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文明实践是什么,文明实践就是要让群众有获得感。然而,有的文明实践所(站)却沾染了一些“衙门”习气,部分活动任务式、形式化痕迹较重,群众的获得感特别是精神文化上的获得感不强。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文明实践就应该承担这样一个重任,要通过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和服务,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极大地满足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塑造新时代新风尚。

  进入新时代,社会整体环境、信息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抖音、微信公众号、知乎等拓宽了大众接收信息渠道,群众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多变。近年来,江西“高价彩礼”不时冲上热搜,一些地方群众颇感压力。为改变旧习俗、减轻群众负担、塑造新风尚,我省出台了《江西省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进行专项整治,采取一系列举措,通过组织开展集体婚礼、全省移风易俗“五个100”群体推荐评议等群众性活动,组织一系列先进典型宣传推介,广大群众的思想得到了教育,旧观念慢慢转变,人情攀比的不良风气越来越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只有让群众获得真切的实惠,才能赢得群众认可。比如,全省万名大学生结对1045个文明实践站,开展文明实践活动8000余场,惠及群众15万人次。村民纷纷感慨:这些大学生德才兼备、富有爱心,给村里的留守儿童带来了欢乐和知识。再比如,便民快递进文明实践站的设立,不仅解决了村民取快递难的问题,增添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还探索出一条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中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

  文明实践的主体是群众,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需要和群众满意作为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的获得感和好评作为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和价值追求,才能让文明实践更具生命力和活力。

  (吴姗 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