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乡的幸福生活
鄱阳县莲湖乡移民建镇25年 绘就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新画卷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3年11月10日 | 制作: 熊玮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此山即今之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
这个“漂浮”在鄱阳湖中的岛乡承载着鄱阳湖的古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中华八大移民圣地之首的瓦屑坝。同时,当地百姓也曾深受“水患”之苦。1998年的特大洪水更是让莲湖乡35个村全部受灾。党中央、国务院随即决定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拨付莲湖乡资金近1.4亿元。
从此,村民们从湖边土坯房搬进了小洋房,路好走了,水变清了,游子回乡创业,医院学校出现在家门口……莲湖乡百姓正用勤劳的双手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阔步迈上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新生活
从“治安基本靠狗,闲钱基本没有”到“白天干活挣钱,晚上看戏娱乐”
移民建镇 平垸行洪
从鄱阳县城向西南方向出发,通过537米的莲湖大桥,便能抵达“漂浮”于鄱阳湖的莲湖乡。桥头,一条圩堤向两端伸展,将这座岛乡紧紧揽入臂弯。深秋的堤内,稻谷金灿灿、蔬菜绿油油,错落有致的小洋房诉说着岛乡居民幸福的生活。

“今年没有洪灾,好多年都没啥大水了。”尽管如此,今年夏天,年过七旬的龙口村村民李墩士还是时不时去河堤边巡防,这是他数十年来养成的习惯。
“地里做事少,年年修大堤;九水射鄱阳,三年两头灾。”这段流传百余年的顺口溜,形象地刻画出莲湖乡几十年前百姓的辛酸。
“根本不敢睡,一有动静就往河堤赶……”李墩士对1998年夏天的经历记忆犹新。
“他每年都是我们村的防汛先进个人,防汛经验足!”龙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昌青说,当年洪水来袭,在村干部带领下,李墩士拉上村里的几个小伙子,自发组建防汛志愿队,24小时轮流守堤……
1998年的特大洪水导致莲湖乡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全乡35个村全部受灾。党中央、国务院随即决定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拨付莲湖乡资金近1.4亿元。随后,近1万户4万余人搬进了新村。
“莲湖欢迎您”“移民建镇 平垸行洪”,在龙口村江豚广场,一面墙上醒目的十几个字与鲜艳的颜料一道展现了当年移民建镇的场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李昌青指着身后一排排漂亮的瓦房、小洋楼说,“龙口村全村都往村后的高处迁移了。之前因为“水患”不敢建房的村民也纷纷建起了小洋楼。”随着村里的马路越修越宽,村干部也从以前想的是怎么把村民“送出去”,转变为现在如何让村民“留下来”。
莲湖乡逐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建镇目标。“现在不仅家家户户建起了楼房,堤坝也更高更牢固了,堤面都能跑汽车。巡防也不必像从前那样提心吊胆了。”谈起移民建镇后的变化,李墩士开心地笑了。
洗脚上岸 笑口常开
“能上岸生活,当然比船上好啊,风刮不到、雨淋不着。”聊起现在的生活,毛家村村民毛永红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44岁的毛永红从记事起,就与家人依水而居、以船为家,“渔民”是他们兄弟姐妹6人共同的身份。2020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江西段及鄱阳湖水域开启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
鄱阳县建立了禁捕退捕渔民安置保障“一帮一”机制。得益于此,毛永红创办了鄱阳县莲湖新霞纸张加工厂。厂里的20多名工人平均每月有2500元工资,产品销往浙江等地。
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闲钱基本没有。”村民们用顺口溜来形容当时窘迫困顿的生活。
整体搬迁到新址后,毛家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接待、特色农产品销售、农家乐经营等业态快速兴起,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不后悔搬到这里。白天干活,晚上去对面的文化中心看演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和娱乐,我们全家人都很满足。”毛永红说,“晚上热闹得很,街上的人也会到村里来玩。”
新活力
春养虾、夏种稻……一年四季无闲时,手握致富“金钥匙”
返乡创业 共同致富
与毛永红一直在家乡坚守不同,程之中是在外闯荡了一番后选择了返乡。
湖畔坡边,一间间低矮的土坯房上覆盖着一层层黄草,屋檐上长了薄薄的青苔,村头那棵榆树是唯一遮阳的地方。这是程之中儿时居住的地方,全家靠7亩地生活,地里的收成只能勉强糊口。高中毕业那年,他前往福建省打工谋生,小时候耕作时种下的丰收梦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在外打工的程之中未曾遇到1998年的特大洪水,但移民建镇后,裕丰村的喜人变化不断召唤着他。
2010年,程之中回乡了。带着儿时的丰收梦,他租赁鄱阳县郊30多亩田地建起了蔬菜大棚。在积累了丰富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和经验后,他决定大展拳脚开始创业。
新房子、新家具,路变宽了、水变清了,医院学校出现在家门口……一幅新画卷在程之中眼前徐徐展开。如今,他一手创办的鄱阳县南木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生产基地1230亩、标准化大棚300多个,入社成员123户,年均帮社员增收1.5万元。
站在丰收的稻田边,爱民村党总支书记汪宗美心里乐开了花。
2003年,汪宗美在浙江省瑞安市承包了200亩农田。“与其在外面给别人打工,不如回到家乡和乡亲们一起干。”2005年,他带领村里12户种粮大户分别到安徽省合肥市、鄱阳芦田学习养龙虾技术,实施“稻虾共作”。
春天养虾、夏天种稻、秋天田间套养螃蟹,田里一年四季没有闲时,汪宗美掐指一算:“今年稻虾种养总面积达310亩,年产量约4.96万斤,收入约59万元。”
如今,“稻虾共作”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让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
新风尚
婚丧嫁娶从简,无人大操大办,家家户户悬挂村规民约
学子归来 建设家乡
返乡的除了创业者外,还有在外求学的莲湖学子。
走进留守老人、儿童家中服务,走上街头开展文明新风劝导活动,这是“90后”朱合煌的日常。2021年7月,在大城市打拼的他参与“大学生回村工程”,成为波湖村一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员。
“朱爷爷,今天感觉怎么样?”身穿红马甲的朱合煌经常向78岁的朱安欢嘘寒问暖。去年,朱安欢因病瘫痪,他那头爽利的短发就是朱合煌前不久上门理的。
“当年读书是为了走出去,后来看到家乡越来越好,我便想回来。”在朱合煌的记忆中,莲湖乡四面环湖,想去县城只能靠渡船。2007年年底,莲湖大桥竣工通车,村民们从此告别摆渡生活。朱合煌家也趁着大桥通车的东风,在乡里开了个快递站,业务很忙,每年“双11”都会爆仓。
“像朱合煌这样的返乡青年志愿者越来越多,给乡里带来了新力量新活力。”莲湖乡宣传委员程兰花告诉记者。
村规民约 成风化俗
移民建镇带来的不只是产业兴、鼓荷包,还有文明新风尚。
今年,年丰村村委会新添了一间村民理事会办公室。“现在没人大操大办酒席,都讲究简单。”该理事会会长藏进珍说,如今村民办酒席请客,都会走进理事会办公室问一问,生怕自己带坏了逐渐转好的风气。
过去,莲湖乡的百姓对请客送礼格外在意,遇上婚嫁、乔迁等大事都要大摆宴席。“其实很多村民不想这么折腾,但办简单了,怕别人在背后议论。”年丰村党支部书记朱元林说,过去村里老人去世,一场丧事要忙五六天,既辛苦又浪费钱。

“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给莲湖乡推进移风易俗指明了方向。今年,莲湖乡大力推进村规民约革新,乡党委书记占红福带队旁听了几个村审议村规民约的大会。
“大家一起议出来的规矩,就要一起遵守。”朱元林说。有了村规民约的约束,村民理事会的及时监督,文明新风很快传遍整个莲湖乡。
“现在,家家户户都悬挂了村规民约。”占红福告诉记者。
离开莲湖乡,汽车从圩堤驶向莲湖大桥。回望堤内的村庄,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耳边仿佛响起占红福说的那句话:“看看现在的乡风乡貌,以后咱们的日子将越来越好!”(文/图 全媒体首席记者刘宇琦 吴强 王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