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携手守护围屋安宁

龙南公安全力打造“围屋警察”品牌 用实际行动提升群众安全感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3年10月17日     |    制作:  熊玮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龙南市境内有客家围屋376座,因其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而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和“世界围屋之都”。

近年来,龙南市公安局立足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优势,创新警务模式,全力打造“围屋警察”品牌,用实际行动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日常巡逻

◎文/吴玉琳 全媒体首席记者黄志良

◎图/受访单位提供

警民联手开展巡防

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关西新围景区,是江西省4A级旅游景区。今年以来,关西新围景区已接待游客60万余人次,其中节假日接待游客占比70%,呈现出工作日游客少、节假日游客多的规律。

针对这一规律,龙南市公安局关西派出所创新警务运行机制,对警务资源进行整合,在辖区牵头组建了一支由热心村民、综治队员、景区保安等组成的“围屋义警队”。

“义警队在景区开展全方位巡防工作。”该局关西派出所民警江勋辉告诉记者,巡防时,义警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定任务,确保点上有人守、线上有人巡、面上有人控。

“我平时在工业园区工作,周末就回来加入义警队开展巡防工作,为家乡贡献力量。”关西镇居民李有才今年成为义警队队员,他说,作为在围屋长大的人,能够加入“围屋义警队”,守护关西新围景区,他感到很骄傲。

据统计,今年以来,“围屋义警队”共上报各类治安信息60条,参与游客秩序维护工作1000余人次,参与交通疏导6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

加大安防知识宣传

警民联手,不仅要做好治安巡逻防控工作,在保护围屋建筑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屋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千万不能在围屋内使用明火。”10月初,“围屋义警队”队员吴女士正在劝阻准备在围屋内酿酒的赖大妈。

“政府工作人员天天来宣传安全防范知识,我们都牢记在心,看见有游客在围屋内抽烟,也会上前劝阻。”吴女士说。

为加大安防知识宣传力度,龙南市公安局多措并举,夯实防范根基,通过召开警民恳谈会,组织民警深入村组和村民家中,开展安全知识宣讲,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通过小喇叭、挂横幅、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营造浓厚的防火防盗防溺水氛围。”龙南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民警还通过“龙南公安”微信公众号、村组网格员联系群等渠道,发布各类安全警示信息,及时推送生产生活安全小知识。

多平台、多渠道、多手段的安全宣传教育,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加入志愿队伍,推进警民合力营造安全环境。今年以来,龙南市公安局组织民警和热心群众,深入围屋各村组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100余场,受教育群众达8000余人次。

增强群众安防意识

快速回访解决纠纷

守护围屋安宁,不仅要做好物防,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做好群众“心防”工作也是重要内容。

龙南市里仁镇有栗园围、渔子潭围、沙坝围等多座围屋,鱼塘、水田、晒场、房屋等群众生活生产场所都在围屋内。多年来,李氏一族就一直住在里仁镇的各大围屋内,因历史遗留问题,围屋内土地纠纷是困扰当地居民的难题。

为实现标本兼治,今年以来,龙南市公安局里仁派出所社区民警以“三大专项行动”为契机,牢固树立“做群众贴心人”的理念,积极探索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法。该所延伸信息触角,组织村干部、群众成立信息员队伍,建立起警民联手快速排查制度。

“我们每日利用晨会,对矛盾隐患进行会商并分类,实现分级快速报告流转。”该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能及时化解的矛盾纠纷,民警当场进行化解,对不能当场化解的矛盾纠纷,则充分发挥群策群力调处化解。此外,民警还按照‘谁调解、谁负责’的原则,在纠纷调解结束7日内进行快速回访,确保矛盾纠纷彻底得到化解。

倾听诉求杜绝隐患

环境好了,围屋美了,人居和谐了,游客和商家也随之而来。如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龙南市公安局需要破解的难题。

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长期以来,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位于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就是其中的典型。燕翼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还分布着其他大大小小的围屋26座。近年来,大量游客来到燕翼围,沉浸式体验客家风土人情。

为打造安稳有序的营商环境,龙南市公安局杨村派出所联合属地党委、政府及市文广新旅局、龙南旅发集团等单位上门走访,倾听商家诉求,对景区安全措施和安全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同时,龙南市公安局以检宣结合的方式有序推进景区安全检查、宣传培训工作,并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行业监管责任,摸排景点重要区域安全风险因素,全面细化人防、物防、技防设施,有效杜绝旅游安全隐患的发生。

“自今年5月来到燕翼围后,我明显感觉到围屋及周边治安越来越好,经常能看见民警来巡逻走访,生态环境也很好,相信在这个地方能把我的民宿产业经营好。”在燕翼围附近开民宿的刘先生高兴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