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谱

来源:  江西日报     |    日期:  2023年02月03日     |    制作:  曾若晨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全媒体记者 龚艳平

  大年初一,是桥西村最热闹的日子,因为要“拜谱”。

  过年是家族难得的团聚时刻,每年大年初一拜谱,瞻仰先人,慎终追远,是这里龚姓村民最重要的新年仪式感。

  桥西是抚河边的一个小村庄,两姓杂居,龚姓居多。300余名村民,以务农及外出打工为主。这里是安静的,是南昌县最为偏远的一个村,再抬脚就到进贤县了。这里也是传统的,每逢过年,许多走出村庄的人会回老家团聚。

  1月22日早上,车行河堤上,窗外一侧,抚河静静流淌,另一侧则是零星的村庄和大片的农田。入村,便闻锣鼓声。仪式开始,在族中长者的引领下,大家按字辈鱼贯而入,向祖先行礼,望着家谱上的名讳,心中充满虔诚和敬意。礼毕,大家高声互道新年好,场面甚是热闹。

  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的历史档案,是为记录,亦为纪念。当日,按惯例,村里老人会讲述家族的起源、繁衍、迁徙变化。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南昌西城畏斋昌修的全省龚姓大成谱编定:“自三十一世至五十世用‘世享绵千代,循良著汉京,文经兼武纬,忠孝永垂名’二十字派。”“家族是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按字派世系表一对照,就能找出自己的位置,然后往上追溯,就能找到‘我们从哪儿来’。”村中老人龚寿全30多年前参与了修谱过程,比较了解情况,他讲得仔细,年轻人听得认真,从家谱中感受到根脉传承。

  一部家谱,也是一本教科书。“大家看老祖宗给我们定下的字派诗,既是对我们后人的期许,也是先人的一种家风建设。家谱中,还有很多祖训家规、治家格言等,大家可以查阅。”家谱传家风,在老人的讲述中,大家一起重温家风家训。“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立足、开枝散叶,作为后人,我们要怎样去生活?”老人话音刚落,身边的年轻人给出了一个个干脆而响亮的回答。

  家谱的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血脉亲情和深深的乡愁记忆。家谱分纸谱和吊谱,纸谱有满满一大箱,40余册,记录龚姓家族世系繁衍、人物事迹等,就像这个家族的百科全书。吊谱则是一张约20平方米的世系图,布质。盯着吊谱细细查阅,龚良勇不禁感叹:“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根脉传承图’。”他从小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对老家不是很了解,直言“这次真正和老家找到了感情连接”。

  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龚凤宝在老宅基地上做了一幢新房,准备回村养老。他捧着一本家谱细细阅读。他说,回归桥西,重读家谱的过程,是回望家乡的过程,也是再次认识和发现故乡的过程。“今天上了三个新丁。”负责家谱管理的龚国明说,村里新添人丁,大年初一这天会写进家谱,祝福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家谱,连接着这个家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样的,也联结着外面的世界。千百年来,龚氏一直以苏、浙、皖、赣一带为繁衍中心,并且很早便播迁到了闽、粤之地。龚国明说:“目前这部家谱,是和福建等地同修的,很多地方都在用这个体系。有时和我们同姓的人碰在一起,报出字派,还能排出辈分,感情一下就拉近了。”

  一部家谱,一个村庄,几百年的见证,十几代人的故事缩影。在今与昔、变与不变中,家族、血脉、亲情,串起了这方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

  如今保留下来的吊谱已有一百多年,泛黄的布锦传承着历史的印记。看着有些破损的吊谱,龚国明提议来年要重修,响应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