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规范执法办案行为

江西公安创新打造全警情案件全流程智能监管系统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2年11月25日     |    制作:  熊玮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为切实解决“有案不立、有罪不纠、压案不查”问题,省公安厅于2021年11月1日启用“江西公安全警情案件全流程智能监督管理系统”,实现对警情、案件及办案场所的全面、实时、精准、有效监督,用AI替代人工监督执法全过程,规范公安民警执法办案行为。

  文/图 全媒体首席记者黄志良

  AI替代人工监督

  11月21日下午,在南昌市公安局东湖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内,该分局法制大队副大队长王明宁对当日全警情案件全流程巡查工作通报进行梳理判别。

  “系统发出预警后,我们需要马上通报反馈给办案单位和办案民警,进一步对警情预警情况进行核查。”王明宁很快联系上负责处理两起警情的4位民警,最终证实两起警情均已按规范处理到位。

  “系统智能化监督,只要比对到了关键词与规范执法程序不符,即发出预警。”王明宁口中的系统指“江西公安全警情案件全流程智能监督管理系统”,于2021年11月1日启用。东湖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是全省首批运用这一系统的单位。

  “对公安执法过程的监督,从群众报警的那一刻起就已开始。类似于上述案例中的预警,每天都在各级公安机关上演。”江西省公安厅法制总队总队长李胜刚介绍,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面对公安机关“有案不立、压案不查、降格处理及违规取保候审”典型问题,特别是警情流失、执法监督滞后、执法数据智能运用水平不高等问题,江西省公安厅刀刃向内,破解难题,坚持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化要战斗力。

  李胜刚告诉记者,该系统的运用,实现了AI替代人工监督,可有效提升对公安执法风险要素的发现能力、预警效率和监督刚性,最大限度挤压人为干扰执法的空间。

  减少处警“随意性”

  该系统将有警不接不处、未按规定使用执法记录仪、有案不立、压案不查、降格处理、取保违规问题、超时超限超范围超数额、应提级报备未报备以及执法瑕疵等系列问题囊括进来,通过拓宽数据来源、细化风险要素、涵盖关键环节,筛选出55个关键执法风险点,嵌入办案系统。系统依托AI计算,对执法办案全流程智能研判、实时预警、自动推送。

  在警情处理阶段,该系统配套有扫码报警小程序,逐步引导群众自助报警、录入信息,最大程度减少民警对警情录入的“控制权”。同时,在小程序中设置警情案件受理告知、进度查询功能,最大程度减少民警处警“随意性”,真正实现监督关口前移,确保执法监督视野覆盖全部警情案件。

  接处警阶段实现智能监督,执法办案阶段监督“预警”更灵。该系统在执法办案场所视频巡查系统中设置风险点,通过全省136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对办案场所和民警行为实时动态监督、预警。根据不同授权发起远程指挥调度、线上案件会商、指导案件办理,实现“辅助、支撑、监督办案”。

  记者在省公安厅法制总队采访时了解到,只要登录全流程智能监督管理系统,即可实时看到全省公安机关的执法办案情况。该系统通过数据碰撞比对,自动判别推送“预警信息”“执法瑕疵”“一般执法过错”以及“重大执法过错”等情况汇总。“一旦发现有执法不规范的情况,可立即干预纠正。”李胜刚告诉记者,为确保系统顺畅运行,省公安厅要求每季度通报系统全面试运行以来群众报警监督情况、案件办理监督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形成应用督导调研情况报告。对系统预警监测发现的问题,分级分类整改到位。

  据统计,该系统上线试运行至今,预警推送全省警情案件执法问题下降28.89%,群众评价满意度提高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