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鄱湖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2年10月14日 | 制作: 艾钰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一家三代捕鱼,6岁起便和爷爷在渔船上谋生的袁文斌,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护渔员。
驻足在鄱阳湖边,注视着与微风共舞的水鸟、不时跃出水面的江豚,袁文斌脸上洋溢起笑容。“我现在很快乐,和小时候一样快乐。”今年52岁的他说。

巡查江豚出没的水域
凌晨4时30分,天幕未亮,四下沉寂。
“欸,那边怎么有光亮?是不是又有人偷捕?快起来!”不知是谁一声呼叫,屋内4人起身,脚往鞋里一蹬、冲向光源。“是环卫工人在打扫”,虚惊一场。
旱情之下,余干县瑞洪镇康山乡江豚巡护队队员们变得比以往更加警觉。
每天凌晨四五点钟,他们就开始在余干县瑞洪镇瑞洪大桥下方巡视,查看江豚出没的3公里岸线的水域。清理岸边的垃圾、劝返垂钓者……每天10余个小时的巡护,袁文斌原本黑色的布鞋都变得灰扑扑的。
最近天气持续高温无雨,导致水面不断收缩、水位线下降,原本隐藏在水面下、镶嵌在淤泥里的地笼和“迷魂阵”纷纷展露。“我们4个人,花了七八天时间清理这些丝网,收了170多个。”袁文斌说。
走近水面,不时可以看到有圆头圆脑的江豚跃出,光滑的身体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亮光。
“支持多了,干起来也有劲”
康山乡水域靠近赣江、信江、抚河三江汇集口,浮游植物多,是鱼虾类繁殖的绝佳场所。袁文斌是康山乡的村民,也是江豚巡护队队长。
袁文斌6岁时,就和爷爷一起捕鱼,从渔民转变为护渔员,是他不曾预想过的。
早在20多年前,袁文斌就停止了捕鱼,因为“鱼越来越少了”。
2017年,在目睹一只背上挂着三角锚钩的江豚出现在康山乡江豚湾后,他便召集了7名村民,组建了生态保护团队。
“但那时太难了,根本没人理解!”即使是家人,开始也不太支持,初始的几位队员也都相继退出。直到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开始实行,事情才开始发生转变。
那时,每一个沿江沿湖的地区都是铺天盖地的宣传。袁文斌明显感受到,大家的观念开始改变了:“到这时候,大家才愿意听我们的宣传。”后来,巡护队的队员还被聘为护渔员。
此外,余干县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中心安排两名人员,与志愿者共同守护瑞洪大桥下方水域,同时提供一个集装箱和一辆四轮电动车作为驻地的交通工具。“支持多了,我们干起来也有劲!”袁文斌说。
“我接触到了更大的世界”
“因为江豚,我接触到了更大的世界。”建立江豚巡护队以来,袁文斌常常接待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有前来调研的研究所人员、参加保护江豚志愿活动的学生……虽然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和袁文斌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保卫江豚,呵护生态,守护万物的家园。
袁文斌也有了外出学习的机会。“我去过好多地方,湖北、西安都去过。”袁文斌语调提高,神情自豪。在了解到“江豚作为长江食物链的顶端,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护长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至关重要”后,袁文斌对自己工作所具有的价值更加肯定。
与人交谈时,袁文斌总是不由感慨鄱阳湖生态变好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几乎都是水美鱼欢的场景。一条视频内,袁文斌和几个队友开着船在鄱阳湖行驶,伴随着发动机“突突突”的声音,鱼儿接二连三跳出水面,偶尔落到船上,四处蹦弹,引得一阵惊呼和欢笑……(文/图 徐天琼 记者龚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