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温度
来源: 新法治报 | 日期: 2022年10月14日 | 制作: 艾钰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从奔走维权到送锦旗上门,这背后是一份调解医患纠纷的满意答卷;从数年投诉无果,到一个月调解解决,这是医疗法治健全在医患纠纷领域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新余市一改“逢医必闹、逢死必缠”的现状,得益于新余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新余市医调委)的调解员,多年来将一个个尖锐矛盾在调解桌前抚顺揉平。

调解医患纠纷现场
手术纠纷
2016年9月,周英(化名)的丈夫胡军(化名)突发疾病,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新余市某医院就诊。院方给出的建议是:尽快住院且进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
“手术前人还是清醒的,出来却神志不清了。”9月11日,胡军在院方的安排下进行了手术。术后,胡军出现不认识人、手脚活动困难等症状,最终于2020年3月7日离世。
对于胡军的治疗结果,周英和其他家属都不满,也一直在和院方协商,但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2019年12月17日,胡军家属向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法院起诉。“由于经治医师极不负责、错误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且医方为掩饰其医疗不当行为,篡改病历,院方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周英等家属发现,胡军的主刀医生是南昌市某医院医生,在术前未到病房查房,也没有对胡军的具体情况进行临床检查。
而胡军2016年9月10日的《术前小结》中却显示:“已查看、病情重、某主任。”并有相关主刀医生的签字。家属怀疑,这份签字系伪造。然而要证实这份《术前小结》的字迹真伪,需要找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但是鉴定费用颇高,患者家属无力承担。因此,官司一直未有进展。
医调委介入
案件被搁置了近两年后,新余市医调委于2021年6月25日接市委办指示,要求协助处理此事。
如何鉴别这份签字的真伪,成了调解纠纷的关键。新余市医调委主任李时洪与志愿调解员思索后,决定另辟蹊径,调查该名主刀医生在签字当天是否在新余。随后,通过大数据查询,结果发现手术前,该名主刀医生一直在南昌,未前往新余。
为了进一步固定证据,李时洪和志愿调解员一同前往南昌与该医生当面取证。最终证实,该主刀医生确实未在术前查房,签字也系代签,违反了相关医疗规定。
新余市医调委在将调查结果反馈给法院后,2021年12月7日,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法院判新余市某医院承担全部责任,赔偿原告胡军家属115万余元。
李时洪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关于医疗纠纷真正实现了“从闹到调”的过程,许多纠纷在发生后,当事双方都会主动找到医调委,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商量。
彰显法治温度
“我们要实实在在让老百姓在医疗纠纷的化解中体会到公正、法治的温度。”李时洪介绍,11年来,新余市医调委化解医疗纠纷940余起。而2022年上半年的医患纠纷,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31.58%,大大加强了医疗法治的建设。
事实上,早在2014年5月1日《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正式实施后,江西医疗纠纷发生量已大大下降。该《条例》对防范和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卫生、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的职责,确立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该《条例》把江西多年来依法调解医患纠纷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地方立法,标志着江西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步入了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为解决医患纠纷提供了法律保障。
看似是医疗纠纷调解的一小步,何尝不是平安江西建设的一大步?(文/图 江国稳 温娅 记者戴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