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振兴十周年 今朝更好看 | 向着幸福持续迈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特别报道·民生福祉篇

来源:  赣南日报     |    日期:  2022年06月21日     |    制作:  熊玮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振兴发展十周年 干就赣好新征程】

  六月的赣南大地,草木葱茏,生机勃发,处处涌动着欣欣向荣的气息。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顶层设计、国家战略。十年来,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在国家部委对口支援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示范区”等战略定位,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推进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一系列举措优先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民生问题,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付诸实施,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一幅又一幅民生愿景变为现实。

   力解民生难题

  “通过金融帮扶大力发展养殖业,我家每年可出栏500余只鸡鸭,现在大儿子也在家做网络直播,销售农产品。非常感谢政府的关心,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家住兴国县永丰镇旗岭村旗岭组的陈平玉说。

直播带货带火农产品销售。 毛建军 摄

  陈平玉夫妻俩患有慢性病,小儿子因脑膜炎落下残疾,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2014年,陈平玉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通过产业、教育、保障、健康、金融帮扶,加上全家人不等不靠、辛勤努力,于2020年如期脱贫。

  透过老百姓生产生活状况这个“视窗”,看到的变化最直观。陈平玉一家生活改变的故事,很简单,却又不简单。

  赣州,曾经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直至“十一五”末,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至四成,贫困发生率高达26.71%。

  十年振兴发展,赣南将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先后投入民生资金5560.11亿元、年均增长16.85%。

  十年来,赣州结合老区实际,创新推行“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的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特别是紧抓与群众收入密切相关的脐橙、油茶、蔬菜、电商、光伏等特色产业发展,率先全国探索建设农村保障房确保特困群众拎包入住新居等做法,有力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老区人民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等问题。

致富路上脐橙飘香。

  走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感谢党,感谢政府!”在宁都县固厚乡东排村,经过滤池科学处理后的山泉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每家每户,全村彻底告别挑水难、用水难、喝水难的历史。“这是党和政府送来的‘幸福水’啊!”村民陈木秀说。在兴国县枫林村,村民们集体决定将土坯房改造点定名为“铭恩新村”,以表达感恩之情……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桩桩民生实事的办成办好,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也更加支持拥护。

  在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下,至2020年,赣州历史性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215.6万贫困群众顺利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684元增加到2021年的14675元、增长2.13倍,增速连续9年领跑全省;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完成,近300万群众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全面升级,山区群众告别不通电或长期“低电压”的历史;农村饮用水安全及交通问题全面改观,近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7万公里,解决了600多万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题。

“四横六纵一环”城市快速路网。

  夯实民生基础

  “说起变化,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交通,现在我们到其他的县,都能走高速公路了,群众出行真是又方便又快捷!”于都县银坑镇周庆村村民康冬香对记者说。

  过去,受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康冬香一家和其他村民一样,只能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土里刨食”的紧巴日子。“一家人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晴天日晒床头,雨天水打灶头。”当年的情景,康冬香记忆犹新。如今,村里修了公路,自来水进家入户,村村通电联网,自己也搬进了城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设施落后,一度成为制约赣南老区发展的重大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赣南老区人民的热切期盼。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十年来,赣州紧紧围绕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目标,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基本完备的立体化现代交通体系。如今,投入逾百亿元的“四横六纵一环”城市快速路网成型并通车,赣州成为全省建成通车快速路网最长的“高架城市”;赣韶铁路、赣瑞龙铁路、昌赣高铁、兴泉铁路、赣深高铁等相继建成运营,全市铁路营运里程增至923公里、增长108.82%;辖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1559公里;黄金机场开通国际航班,瑞金机场开工建设;赣州港五云码头加快建设;赣粤运河研究论证加快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老区群众感叹“十年弹指一挥间,赣南大地焕新颜”。

  与此同时,赣州大力推进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获批革命老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

  梅江灌区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现已开工建设,打破了赣州近30年没有国家重大水利项目的局面;华能瑞金电厂全面投产,信丰电厂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达779万千瓦,电网供电能力稳步提升;建成樟树-吉安-赣州成品油管道,结束了我市多年来依靠铁路运输成品油的历史……

   提升民生品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若干意见》实施后,赣州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加充实。

  近日,记者走进赣州蓉江新区潭口石禾小学,赣南客家传统建筑风貌的新式教学楼、明亮宽敞的教室、崭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整齐的储物柜、舒适的办公室让人眼前一亮。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赣州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推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十年来,改扩建城乡学校5821所,校舍面积增长68.8%,校舍D级危房全面消除,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1994个,义务教育“农村弱、城镇挤”问题得到缓解。

  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曾是赣州的显著薄弱环节之一。对此,赣州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新(改、扩)各类公办幼儿园1810所,使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8%。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广大群众的普遍关切。近年来,我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突出位置,全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健康服务;赣州市妇保医院新院投入试运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蓉江院区)、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立医院)正在持续加快建设;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61所,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

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蓉江院区)项目效果图。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数百个养老设施、社区服务项目在赣南遍地开花。赣州市儿童福利院,兴国、瑞金社会福利院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新增养老机构34个,总床位达5.7万张、增长46.2%,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暂行办法,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和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机制,有效保障城乡低保对象、城乡特困供养对象、特殊儿童的基本生活。

由民政部援建的兴国县民政项目园,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多院合一。 

  振兴发展这十年,赣南儿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和继往开来拓新天的精神,让脚下这片红色土地熠熠生辉。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全新的起点,全市人民正踏着振兴发展的鼓点,向着幸福持续迈进!(记者彭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