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思路找出路 快速脱贫腰包鼓

新余市检察院精准帮扶渝水区杭桥村村民生活越过越好

来源:  江西法制网     |    日期:  2020年08月17日     |    编辑:  曾若晨     |    新闻热线:  0791-86847195

  “我中风后说话虽然很困难,但是对扶贫干部,我要说真的感谢。”在最近一次感恩教育大会上,新余市渝水区杭桥村的贫困户华四古眼含热泪,缓慢说出这一番话时,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自2019年以来,新余市人民检察院对渝水区下村镇杭桥村实施精准帮扶,安排该院法警支队支队长王小龙专职驻村,倾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入户摸底保障生活

  杭桥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共有18个自然村,人口基数大,登记在册3560人,贫困户多,共30户68人,其中大多数贫困户是因病因残导致贫困。在走访中,新余市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王小龙发现,多数贫困户第一需求是改善身体状况,进而提升生活质量,对于特困户华四古而言尤其如此。

  王小龙隔三差五地会到渝水区贫困户华四古家里去坐坐,从吃穿住、饮水、看病、务工、收支等方面,进行详细摸排。

  2018年4月,村委在统一组织的普查中,将华四古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整户识别对象。然而,去年7月,华四古突发脑溢血,经全力抢救,虽保住了生命,但却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王小龙四处奔走,为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残疾人补贴,产业分红补贴,不仅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积极向村委建议改善其住房条件,目前,华四古住房已达到了A级标准,同时各项补贴也已到位,日常生活有了保障。

  因户施策帮助增收

  在距离杭桥村委较为偏远的大仁塘村,是一个人口较少,地理位置较偏的小组,人口不到100人,却有3户7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该村的现状,王小龙经常往村里跑,寻找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切入口。

  70岁,本应该是子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年纪,然而郑才良还在为生计奔波。

  记者了解到,郑才良的儿子已经50多岁,由于患有精神残疾,一直没有成家,常年还需要服用精神药物,没有劳动能力。而老伴身体体弱,而且时常患病,平日里只能做点较轻的家务事,因此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就落在郑才良的身上。

  “要改变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还是要立足自我找出路。”王小龙说,在去郑才良家中多次走访后,他发现老人家虽然年纪大,但身子骨非常硬朗,而且这么多年他一人撑起一个家,吃得了苦,受得住累,但就是差一个增加收入的路子。

  经过多次摸排、分析和走访,王小龙帮助郑才良转变思路,决定发展庭院经济,利用家中周边边角坡地,种植蜜桔,另外,买来一头母牛喂养,才一年的时间,就已出栏一头牛犊,收入一下就增收5000多元。

  产业支撑摆脱贫困

  据了解,自挂点帮扶以来,针对杭桥村委的现状,新余市检察院党组高度重视,将扶贫帮扶工作上升到院中心工作,该院检察长施兆荣带领党组一班人,先后三次进村入户,对村级经济、党建情况、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等进行全面摸排,召开党组会研究落实帮扶举措,有针对性地指导村委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全力保障。

  积极发展产业,扶贫队员帮助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安杰生态有限公司合作,邀请有能力的贫困户尽量入股该公司油茶项目,共有22户入股该项目,入股金额6.9万元,另有10人有劳动能力的,与其签订了用工协议。

  王小龙告诉记者,产业支撑对于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扶贫队员协同村两委干部,想尽办法寻找合适的产业,作为支撑扶贫工作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并在果冻橙种植、工厂化养鱼、油茶种植等产业方面,获得了资金帮助,所有产业收益,都用于贫困户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文/图 李大勇 白雪 记者陈旻